缩略图

羊场疾病防控体系构建与治疗要点

作者

许福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仓堡镇畜牧兽医站

引言:规模化养羊业的快速发展,羊场疾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传染病如小反刍兽疫、羊痘等暴发风险持续存在,寄生虫病及代谢病亦呈高发态势。传统被动治疗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养殖需求,构建科学高效的疾病防控体系成为行业迫切任务[1]。

一、羊场疾病防控体系构建

(一)生物安全屏障建设

严格的“分区管理”:场内必须实现净道(饲料、人员洁净通行)与污道(粪污、病死羊运输)的完全物理分离,避免交叉污染;生产区须与生活管理区设置实体围墙隔离,仅保留可控通道。设施硬件是重要支撑:场区所有入口处设立消毒池(深度 ⩾20cm ,确保轮胎充分浸润)及车辆全自动喷雾消毒通道,对进入车辆进行立体消杀;大型场应配套建设车辆烘干房(60-65℃持续 30 分钟),利用高温有效杀灭口蹄疫等耐受力强的病原。人员管控是动态关键:建立强制入场流程(登记→更衣→淋浴→消毒),为不同生产区人员配备颜色区分的专用工作服及胶靴;核心生产区(如产房、羔羊舍)严格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必要参观需经48 小时隔离并穿戴场内防护装备。环境净化需持续执行:圈舍采取“全进全出”制,每批次清空后彻底清洗,再使用火焰喷枪(尤其水泥地面、金属栏杆)或广谱消毒剂(如戊二醛 - 季铵盐复合制剂)进行终末消毒;日常用具定期浸泡消毒。积极采用发酵床技术,通过垫料中微生物的持续作用,显著降低粪污中寄生虫卵及病原菌载量,并减少氨气排放,从源头改善环境健康度 [2]。

(二)科学免疫程序制定

疫苗选择是安全基础:优先选用 SPF(无特定病原体)鸡胚生产的灭活疫苗(如羊痘苗)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如针对布鲁氏菌病),其安全性高,完全杜绝传统活苗可能存在的毒力返强或散毒风险。程序优化是个性化关键:免疫方案绝非一成不变,必须依据本地区历年疫病流行监测数据(如口蹄疫血清型分布、小反刍兽疫流行强度)、本场既往病史及羊群结构(品种、年龄)量身定制。例如,针对高度传染的小反刍兽疫:羔羊应在 1 月龄进行首免(此时母源抗体开始下降),3 月龄时务必完成加强免疫(确保产生持久高滴度抗体);成年羊则每年普免一次,配种前或分娩前可酌情加强。抗体监测是效果保障:每季度定期采集代表性血样,采用ELISA 等方法检测主要疫病(如口蹄疫O 型、A 型,羊痘等)的抗体水平。当个体抗体滴度低于保护阈值(如口蹄疫液相阻断 ELISA 效价 <1:64),或群体合格率低于 70% 时,必须立即进行针对性补免,确保免疫无漏洞。建立详细的免疫电子档案,精确记录每只羊的疫苗种类、厂家、批号、接种日期及后续监测结果,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3]。

(三)精准饲养管理

营养调控是免疫基石:依据羊只不同生理阶段(羔羊、育成羊、妊娠母羊、哺乳母羊、种公羊)的营养需求,科学配置全价日粮,保证能量、蛋白、矿物质(尤其钙磷平衡)、维生素的精准供给。特别注重添加功能性添加剂:如足量的维生素 E(每日每只 30-50IU)和硒( 0.1-0.2mg/kg 日粮),它们作为强效抗氧化剂,能保护免疫细胞膜结构,显著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在应激期或疫病风险高时,可额外添加 β- 葡聚糖、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密度与环境控制是健康保障:确保圈舍设计合理,通风良好(风速 0.2-0.5m/s ),冬季有效降低湿度(相对湿度 <70% ),控制饲养密度(寒冷季节 ⩽1.5m2/ 只,为羊只提供足够躺卧空间);炎热夏季,除保证通风外,须在运动场及屋顶架设遮阳网,并安装间歇喷雾降温系统(注意避免湿度过高),防止热应激导致抵抗力崩溃。应激管理是防病拐点:在断奶、转群、并栏、长途运输、疫苗接种、极端天气等重大应激事件发生前后 3-5 天,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优质电解多维(含高剂量VC、VB 族、氨基酸等,按 0.1%-0.2% 饮水添加)、或缓释型抗应激添加剂(如γ- 氨基丁酸)。这能有效缓解肾上腺皮质醇过度分泌引发的免疫抑制状态,降低此时潜伏病原(如巴氏杆菌、支原体)乘虚而入的风险,确保羊群平稳度过关键节点[4]。

二、 疾病治疗技术要点

(一)早期诊断技术

早期精准诊断是阻断疫病传播的关键,构建“临床 + 实验室”双轨识别体系。临床诊断建立症状图谱库:系统收集常见病典型病变的高清影像资料,如羊痘的丘疹期(皮肤隆起红斑)、脓疱期(中心坏死液化)、结痂期(黑色焦痂形成)三阶段特征性表现;口蹄疫的齿龈水疱与跛行症状;巴氏杆菌病的急性高热及颈部皮下水肿等。通过比对图谱可提升现场初判准确率。实验室检测强化病原溯源:对疑似病例立即采集病料(水疱液、淋巴结、肺脏等),采用荧光定量PCR 技术实现4 小时内快速确诊(如区分口蹄疫O 型、A 型或亚洲I 型);对非典型或混合感染病例,开展病原宏基因组测序(mNGS),一次性筛查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全部病原体,尤其适用于病因不明的群发性呼吸道或腹泻综合征。建立预警阈值机制:当同一羊舍连续出现 2 例相似症状病例,或单日发病率超过 3% 时,自动启动实验室送检流程,确保48 小时内锁定病原。

(二)精准用药方案

科学用药需遵循“靶向治疗、减少耐药、规避残留”三大原则。抗菌药物分级使用: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如巴氏杆菌病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呋钠, 1mg/kg 肌注);支原体肺炎用泰乐菌素( 10mg/kg );肠道感染用安普霉素( 20mg/kg )。严格记录用药时间,执行休药期(如头孢噻呋休药期14 天),确保羊肉安全。抗寄生虫药循环策略:实施“四加一”驱虫模式—春秋两季用伊维菌素( 0.2mg/kg 皮下注射)全覆盖驱杀线虫、螨虫;夏季改用阿苯达唑( 15mg/kg 口服)针对肝片吸虫;产羔前2 周对母羊强化驱虫(避免垂直传播)。每年轮换药物种类,防止虫体耐药性产生。中药协同减抗:对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虫性营养不良),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 0.1ml/kg )提升免疫功能,同时口服清瘟败毒散(黄连、栀子、石膏组方, 1g/kg 拌料)清除内热;抗生素使用量可减少 30% ,降低肝肾负担。

(三)重症监护技术

重症救护需采取多维度生命支持,降低死亡率。体液平衡重建:对严重脱水或中毒病羊(如急性魏氏梭菌感染),实施腹腔补液——左侧肷部穿刺,注入温热的复方电解质液( 5% 葡萄糖 500ml+5% 碳酸氢钠 50ml+ 维生素 C10ml ),剂量按 50ml/kg 计算,每日2 次纠正酸中毒。呼吸功能维护:对重症肺炎(如传染性胸膜肺炎)出现呼吸窘迫时(呼吸 >40 次 / 分),立即鼻导管给氧:将硅胶管插入鼻腔 15cm ,氧流量控制在 1-2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 >90% 。配合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 5mg/kg 静注)缓解喘息。微创介入治疗:对深层脓肿或血肿,在超声引导下定位穿刺:16 号针头刺入脓腔,连接负压吸引器抽吸脓液,再用 0.1%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避免传统切开导致的创口感染。术后注入碘仿甘油预防复发,显著提升治愈率。

结语:羊场疾病防控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实施动态化免疫监测、推广中西医结合疗法,使得疾病发生率降低。之后需要加强智能监测设备应用,如红外热成像体温筛查系统,推动防控模式向主动预警- 零接触干预升级。

参考文献:

[1] 李菁, 马玉俊, 李翔, 达瓦桑杰, 次仁拉姆. 肉羊场的疾病防控管理措施[J]. 今日畜牧兽医 , 2025, 41 (04): 19-21.

[2] 李晓婷, 巴图, 顾青年, 赵布和, 连慧琴. 肉羊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技术 [J]. 吉林畜牧兽医 , 2025, 46 (04): 76-78.

[3] 艾力·依明 . 羊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控技术的分析 [J]. 新农民 , 2024, (13):111-113.

[4] 陈永从 . 羊场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控技术 [J]. 北方牧业 , 2024, (08):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