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王锐
吉林省扶余市特殊教育学校 131200
培养伴随我国教育事业良性发展 , 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体系、教育资源教育对象随之发生变化,中重度智障儿童数量不断增多,徒增特殊教育压力,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引导、康复训练有机配合,然而当前与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方略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加之每所学校教育僚件、教育理念、生源特点不尽相同,未能形成具有指向性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机制,这也为本次研究创造条件。基于此,为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分析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校有机结合,形成培育体系
通过总结以往特殊教育学校育儿经验可知,若想提升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学校需与家庭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育儿关系,将学校训练与家庭康复融合在一起,打造统一和高效的育儿环境。为提高家校联动育儿质量,完善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制定育儿标准。有些家长因不明晰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标准,主观降低训练难度,弱化训练成效,影响其能力培育结果,无法落实育儿目标,为此特殊教育学校应制定统一、高效育儿标准,确保家长端正育儿态度,提高育儿能力,为发挥特殊教育能效奠定基础。
2. 开设家政训练康复课程。特殊教育学校需根据“家校联动”教育标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以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为先导,编设家政训练康复课程,并组织家长积极学习,继而将家长拉入育儿队伍中,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综合质量。
二、在生活中学习成长
生活自理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根据生活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生活自理的教育,不是教师教,学生听、记,而且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做到少讲多练比如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训练,应将这一教育内容分为多个实践训练。利用学校有住校的条件,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先要进行讲解分析,示范后让学生一 - 进行练习,老师再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学生个体需要同时老师应天天检查督促,让爱清洁、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做到适应生活。又如班级卫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动手打扫教室,擦黑板、门窗、桌椅板凳等等,并轮流进行值班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会怎么增强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自我调节能力,有自我提高意识的人。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和技能。
二、探究创新教育方法
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内在动力,为此特殊教育院校需树立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意识,在累积育儿经验基础上,探索更多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途径,为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定基础。例如,针对儿童成长状态,教师可以其感兴趣的事物为载体,编设个性化能力提升育儿方案,如刚入学儿童需秉持“用什么、学什么”原则,规设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类目,如穿衣、吃饭、上厕所、洗漱等,在儿童掌握这些较为基础的生活能力后,需引导其学习刷鞋、洗手绢、洗菜等生活技能,并合理设置生活数学、生活语文、运动保健、绘画美工、康复训练等课程,满足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切实需求。除通过调整教学方案,完成创新教学任务外,特殊教育学校还需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应用游戏化教学法,组织儿童开展游戏活动,如借助儿童喜爱的玩具教授其颜色、文字及计数方法等知识,亦可以教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如卫生间图标、安全通道图标、人行道图标等,使儿童在寓教于乐环境中提升自身的生活适应能力,再如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儿童“再现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如吃饭、如厕、穿衣等,通过生活化引导、实践,使儿童得以掌握相关能力,落实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教育目标。创新型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需通过教学实践予以验证,为此教师应养成自省反思育儿习惯,时刻关注其教学方法有效性,并根据儿童生活能力培育需求,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三、坚定信心, 有毅力打好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培育“攻坚战”
相较于常规教育来讲,特殊教育对教师、儿童及家长耐心的消磨极大,为此教师及家长应坚定信心,建立提升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统一育儿战线,以“矫正不良习惯,补偿身心缺陷”为主旨,组织儿童学习知识及技能,开发儿童智力,使儿童可以自食其力,全面提升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能力。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明确育儿目标,以此为由配置教育资源,例如特殊教育学校可根据自身生源特点,打造“校本化”教程,适当添加与儿童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劳动技能、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端正生活态度,明晰生活规范萌发审美情趣,具备分辨是非的基本能力,可以适应社会公民角色为儿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继而使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应建立“家长跟踪、反馈机制”为学校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确保这场“攻坚战”在家长与学校的多方努力下可以取得胜利[3]
四、优化教育资源
特殊教育学校需以智障儿童为教育主体,根据其生活能力培育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做到以下几点:
跳脱传统教育框架。在“用什么、学什么”原则加持下,特殊教育学校需根据儿童成长特点 , 积极转变教学方案 , 如有些儿童对色彩敏感愿意涂画教师可以此为由制定“绘画教学方案”,通过组织儿童绘画,提升其审美能力,培育其手眼协调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继而落实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教育目标。
课堂教学动静结合。在以往特殊教育活动中,教师为维持良好的学习秩序,谨慎应用动态教学方法,担心儿童失控,无法有效完成育人任务,然而儿童在动态教学环境中更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为此教师应大胆应用动态教学方法,组织儿童开展实践活动,如摘菜、洗手帕、跑步等,在保障儿童人身安全前提下,带儿童到公园、郊外、科技馆进行户外活动,助其融入社会环境,提高儿童社会适应力。
3. 将教学方案视为攀登育人高峰的台阶,设计富有系统性的教学方案,满 足儿童生活适应能力阶段性培育需求,通过特殊教育引导中重度智障儿童身心 健康成长。
总之,特殊教育工作就是以 " 生存 " 为主要目的进行专门组织的一项活动过程。智障儿童的自我生存和技能培养 , 都是智障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自身生存技能的训练 , 旨在培养他们的 " 生存能力”, 使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重。我们必须从家长和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角度出发 , 不要轻易忽视或者小觑其生活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些都是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和康复最为必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