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教育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

庹文莉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 44200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区域协调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前,我国县域经济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挑战,亟需职业教育培养适配本地产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传统职业教育与县域产业存在“供需错位”,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脱节。以湖北省十堰市为例,该市地处秦巴山区,县域经济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但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产业中存在专业设置滞后、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

1.2 研究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职业教育如何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服务县域经济。通过分析十堰市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实践,提出可推广的路径建议,为政府制定协同发展政策提供实践依据,兼具理论与应用价值。

二、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2.1 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职业教育通过三方面支撑县域经济:

- 人才供给:培养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 技术推广:通过技术培训、产学研合作,提升县域企业创新能力。

- 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2.2 县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反哺作用

县域经济为职业教育提供实践场景与资源支持:

- 产业需求驱动专业设置,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倒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方向。

-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 地方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2.3 现存矛盾与挑战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三大问题:

1.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部分职业院校专业更新滞后,难以匹配县域产业转型需求。

2.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足,合作流于形式。

3. 政策支持不足: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有限,缺乏长效激励机制。

三、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实践与创新——以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为例

以十堰市郧阳区五峰乡为样本,其兼具“古麋国文化源地”“湖北最美花海”“汉江生态屏障”三重定位。通过 2024-2025 年田野调查,验证职业教育融入油菜菊花轮作、文旅融合、非遗传承的特色路径,构建“文化- 产业- 生态”三维协同模型,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提供范式。

(一)五峰乡发展瓶颈与职教需求错位

1. 历史文旅资源未转化为职教优势

古麋国文化(肖家河村春秋古墓群、安城铜矿遗址)未纳入职教课程,文旅解说人才缺口达 60% ;三教文化(洪门寺、五峰观)缺乏导览培训,传统庙会功能单一,非遗技艺面临失传。

2. 特色产业升级遭遇技能瓶颈

- 油菜产业链短板:东峰村 2800 亩油菜花海依赖人工管护,智慧农业设备操作员稀缺;东昌公司菜籽油加工技术薄弱,精油提取等深加工依赖外部支持。

- 菊花轮作效益未释放:2024 年“油菜 + 菊花”轮作面积 2000 亩,但烘干技术落后导致金丝皇菊品相合格率仅 65% ;食用菊餐饮开发不足,未形成“赏菊- 品菊- 购菊”消费闭环。

3. 交通红利与职教响应滞后

十巫北高速通车后,五峰乡交通便利,但旅游服务人才储备不足:民宿管家持证率仅 12% ,351 国道沿线缺乏专业导览员;2025 年游客量超 55 万人次,农家乐服务跟不上客流量,投诉率同比上升 23% 。

(二)创新路径:构建“乡域齿轮耦合”职教服务模式

模型内核是以职校为轴心,咬合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三齿轮,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1. 文化齿轮:职教激活历史资源

- 课程开发:开设《古麋国文化解说实务》《非遗技艺传承》课程,编写《五峰乡十三怪民俗图鉴》教材;复原“十三花”宴席制作工艺,纳入烹饪专业实训模块。

- 人才孵化:与乡政府共建“文化传习所”,培养 30 名非遗传承人,负责传统技艺教学与展示;培训50 名文旅讲解员,串联古墓群、寺庙等景点,形成文化旅游线路。

2. 产业齿轮:技能赋能特色经济

- 油菜产业提质:职校联合农业部门开设“智慧农业操作”培训班,培养80 名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操作员;与东昌公司共建“油菜深加工实训车间”,研发菜籽油香皂、精油等衍生品,延伸产业链。

菊花产业增效:引进烘干设备并开展技术培训,使金丝皇菊品相合格率提升至 92% ;开设“菊花餐饮创意”课程,培训农家乐经营者开发菊花宴、菊花茶等产品,带动消费增收。

3. 生态齿轮:职教守护绿色发展

- 开设“生态旅游服务”专业,培训 120 名民宿管家、公路导览员,规范服务标准;编写《汉江生态保护手册》,将环保理念融入教学,引导从业者与游客践行绿色旅游。

4. 协同机制保障

构建“政府 - 职校 - 企业 - 村委会”四方协同平台:政府牵头制定发展规划并提供资金支持;职校负责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企业提供实训岗位并吸收毕业生;村委会协调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形成闭环发展模式。

四、结论与启示

五峰乡的实践表明,职业教育赋能县域经济需立足地方特色,通过“文化-产业- 生态”三维联动实现精准服务。其核心启示在于:

1. 职业院校需动态调整专业与课程,深度对接县域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

2. 政企校协同是关键,需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各方参与积极性。

3. 政策支持应聚焦精准化,重点扶持特色产业与技能培训项目。

未来,职业教育需进一步强化“在地化”服务意识,通过模式创新与机制优化,持续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教育厅 . 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 (2024)[R]. 2024.

[2] 十堰市郧阳区政府 . 五峰乡乡村振兴规划 (2023-2025)[Z]. 2023.

[3] 刘建湘 . 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4(12):56-62.

[4] 王宁 . 产教融合视角下县域职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15):28-33.

[5] 国务院 .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意见 [Z]. 2022.

[6] 十堰市统计局 . 十堰市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23)[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