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芭蕉树》二维动画创作
胡赐 马红芝
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在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戏曲与动画融合成为非遗传承新路径。祁剧作为湖南地方戏曲代表之一,受现代化冲击,正面临受众流失、传播渠道单一等困境[1]。将祁剧与二维动画相融合,是创新其传承与传播方式的重要路径之一。当前学界对戏曲动画的研究多聚焦京剧、昆曲等大剧种,对地方戏曲关注较少,地方小剧种的研究仍有较大空间。目前国内对祁剧与动画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对祁剧独特声腔、行当及表演程式进行动画化呈现的专项探索也较为缺乏。祁剧经典剧目《芭蕉树》艺术价值高,曾通过旧剧新编获省级奖项。本研究以其为切入点,突破传统戏曲动画选材局限,将祁剧特色与二维动画结合,通过简化叙事、提取身段动作,探索地方戏曲新的表达方式,助力祁剧数字化传承。
一、祁剧的艺术特征
祁剧作为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 500 多年历史,其艺术特征根植于湘南地区独特的文化土壤,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
在声腔体系方面,祁剧主要有高腔、昆腔和弹腔。高腔源于弋阳腔,具有“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特点,唱腔高亢激昂,传递强烈情感,常用于表现英雄人物的悲壮或忠臣义士的慷慨陈词;昆腔细腻婉转,吸收了昆曲的典雅韵味,可以用于才子佳人、文人雅士的场景;弹腔则是两者的结合,融合南北曲调,节奏明快,适应性强,广泛用于叙事和冲突场面[2]。三大声腔之间可以互相配合,实现祁剧丰富的音乐风格。
再者是身段表演,其动作设计较有表现力。除了“拗云手”“射眼”等标志性动作外,通过肢体语言还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武生是武将的角色,需要人物刚劲有力,在武打戏中通过大幅度的跳跃、翻滚动作,增强视觉冲击力;旦角则以柔美轻盈的女性角色为主,水袖的舞动、脚步的轻移等动作都可以展现女性的性格稳重、温柔。
脸谱与妆容艺术同样也体现祁剧的艺术特 祁剧脸谱不仅用颜色区分,在色彩浓淡、线条勾勒上也有细致的区别,例如白脸在表现奸 强化人物的阴险狡诈的性格。生角虽以素面为主,但会通过简单的画眉、点唇,突出 百姓人物形象。另外旦角的妆容会注重眉眼修饰,通过贴片子来使妆容更精致; 夸张的图案和黑白色彩组合,增强喜剧效果。有时祁剧的服饰也会遵循行当和角色身份来进行配合,蟒袍、褶子、帔等服饰的纹样、颜色、材质都有要求,剧目包拯所穿的黑色蟒袍,就绣有金色龙纹,以彰显身份
二、祁剧《芭蕉树》二维动画设计
《芭蕉树》剧目讲述包拯捉拿“狂风”,巧妙解决曹定欺压百姓命案的故事。核心情节是《贺府斩曹》以包拯探寻证据、惩治贪官为主线,展现其刚正不阿、一心为民形象。该剧在祁剧传统演出中,通过演员灵活的表演、和风趣的对话,将包拯的睿智、曹定的凶狠以及张李两人的聪明形象表现得很真实,其中张拿风、李捉风两人一唱一和的表演更是成为经典桥段,为动画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芭蕉树》二维动画的故事设定
故事设定方面,深入研究祁剧《芭蕉树》的剧本和演出风格后,选取了最具戏剧性和冲突性的片段进行改编。为了使故事更符合观众的审美和观看习惯,对张李拿风情节进行了一定修改。在原剧中,张李二人捉拿狂风的情节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神秘色彩,改编时加入土地公公托梦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恶有报”的思想观念,使故事更具戏剧性和吸引力。同时对剧情的安排进行合理的修改主要是突出包拯破案的矛盾冲突。
(二)《芭蕉树》二维动画的人物造型设计
人物造型设计上,团队对祁剧的行当特色进行了深入剖析,主要从头饰和服饰造型上进行设计。以丑角张拿风为例,在设计其造型时,不仅保留了祁剧丑角豆腐块脸谱的标志性元素,还结合现代动画审美对脸谱的形状和色彩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渐变的效果,使其在动画中更富有表现力。服饰方面,参考戏曲中衙役服装样式,采用红蓝色调的坎肩加长衫设计,在细节处添加传统纹样祥云纹、回字纹等,既体现了角色身份,又增添了戏曲艺术美感。净角包拯的造型设计主要为蟒袍,黑色蟒袍上绣有金色龙纹和水波纹,龙纹的形态和布局严格遵循对称原则;头戴相纱的设计在保留传统形制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了精细化处理,帽翅的弧度、龙纹的雕刻、玉块的镶嵌都有精心设计,以展现包拯的身份尊贵。

(三)《芭蕉树》二维动画的场景设计
为了营造出逼真的古风氛围,团队实地考察并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图片。曹府场景的设计以古宅邸为蓝本,采用青瓦红柱白墙的主色调,通过对称的建筑布局、精美的飞檐翘角、雕花门窗等元素,展现出曹府的威严与奢华。在细节处理上,还添加了正在施工的建筑材料、劳动的工人等元素,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和故事性。土地庙场景则以“神秘”为主题,整体色调采用偏灰紫色,营造出阴森、古朴的氛围。屋顶采用飞檐两边翘起的设计,用带弧形的矩形形状代替传统瓦片,正面屋顶下加上矩形牌匾及窗户,外墙斑驳的痕迹、长满青苔的台阶、歪斜的灯笼等细节,都凸显出土地庙的年代感和神秘感。此外,还为场景设计了不同时间段的光影效果,如黄昏时分的暖色调光影、深夜的冷色调光影,以增强场景的氛围渲染力。
(四)《芭蕉树》二维动画的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充分考虑祁剧的艺术特色和故事剧情的需要。包拯作为正义的化身,其人物色彩以黑白为主,黑色的蟒袍、白色的脸谱,简洁而庄重,凸显其刚毅、正直的性格特点;曹定作为反面人物,服饰采用红蓝色调,红色象征其嚣张跋扈的性格,蓝色则暗示其内心的阴险狡诈,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增强了角色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场景色彩设计上,根据不同场景的功能和氛围进行调整。如曹府场景以明亮、鲜艳的色彩为主,展现其繁华与威严;土地庙场景则以低饱和的灰紫色调为主,营造出神秘、阴森的氛围。在动画高潮部分,为了表现时间的流逝和紧张的气氛,对场景色彩进行了特殊处理,如将奔跑途中的景色设置为土黄色,突出荒凉感;土地庙周边环境采用紫灰调,增强神秘感,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

(五)《芭蕉树》二维动画分镜头设计
动画分镜头设计是在确定好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场景的设定后,对动画全过程的构思。参考原剧目出场的顺序,本动画第一部分是为了介绍背景,以新建曹府、袁文俊惨遭迫害为主,主要出场人物是书生袁文俊和曹府的手下。第二部分是狂风大作有冤情,包拯派遣张李拿风,主要出场人物是包拯、张拿风、李捉风,三人主要是在对话多以近景为主。第三部分是高潮,张李追风在土地庙得到土地公公的指引破案,这段是故事发展的高潮,主要围绕张拿风、李捉风如何寻求土地公公帮助开展。最后一部分是包拯带领张拿风、李捉风去曹定府中当场指出证据,捉拿曹定本人,故事结尾直接迅速。通过对各个画面的内容、时长、景别以及故事内容和配音等进行细致设定,最终完成分镜头稿本。
三、祁剧《芭蕉树》二维动画实现
(一)动画角色的绘制
角色绘制之前要确定人物比例 制过程中综合运用 与 Illustrator 软件。首先,在 Animate 中新建图层,根据角色设定 体身体形态。以曹定为例,先绘制出头部的椭圆形状, 自扭井 中人物比例保持一致。在绘制人物头饰和服饰时, 充分发 如曹定的王帽,利用混合工具、钢笔工具和效果扭 加珍珠、龙纹等装饰细节;Animate则用于绘制整体的 子等部分分层绘制,并组合成元件,方便后续 使用油漆桶工具按区域填充颜色,再通过渐变、阴影等效果增
(二)动画场景的绘制
场景绘制根据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方法。对于静态效果的曹府场景,主要在 Illustrator 软件中绘制。先根据参考图绘制出线稿,确定建筑的整体布局和结构。然后,利用矩形工具和钢笔工具,按照图层顺序绘制不同部分,如屋顶、墙壁、门窗等,并填充相应颜色,减少后续上色步骤。由于曹府整体架构对称,通过复制、镜像等操作快速完成另一侧的绘制,最后调整图层顺序,展现出完整的曹府外观。在绘制过程中,注重细节表现,如砖瓦的纹理、门窗的雕花等,都通过矢量图形精细刻画,使场景具有高清、不失真的特点。
对于需要添加动态效果的场景,如张李二人追风时的背景,在 Animate 软件中完成。将不同的场景元素,如天空、地面、树木等,分别绘制在不同图层,并组合成元件。当角色在场景中奔跑时,通过设置不同图层的移动速度和方向,模拟出刮风、景物后退的效果。例如,将天空图层设置为较慢的移动速度,地面图层设置为较快的移动速度,树木图层根据远近不同设置不同的移动速度,使画面产生层次感和纵深感,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三)动画合成与处理
首先是镜头动画设置。综合运用固定镜头、推拉镜头、跟随镜头和摇镜头等镜头语言,提升动画的叙事效果。固定镜头用于人物对话场景,在包拯与张李二人对话时,将三人置于画面中央,保持镜头稳定,让观众专注于人物的表情和台词内容,更加清晰地展现对话过程。推拉镜头则用于换场景和展示细节。在动画开头,采用推镜头方式从远处的百姓劳作场景逐渐推向正在新建的曹府,吸引观众;在展示曹府内的布置时用拉镜头突出细节,增强画面表现力。摇镜头则是用于缓解推拉镜头带来的视觉疲劳,通过上下、左右摇移镜头,实现场景的自然过渡,使动画节奏更加流畅。在实际动画中也会根据剧情的需要灵活地切换镜头,在张拿风、李捉风追逐奔跑的场景中,快速切换特写和中景镜头,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
其次是添加补间动画,实现动画效果。在 Animate 软件中,首先将人物的手臂、腿部、躯干等部分分别转换为独立元件,在时间轴上设置关键帧,定义动作的开始和结束状态。例如在奔跑起始帧,将手臂和腿部调整为向后摆动的姿势;在结束帧,调整为向前摆动的姿势。选中两个关键帧,选择创建“补间动画”,软件自动生成中间过渡帧,实现动作的平滑过渡。随后,根据剧情的安排,实现不同人物的动画效果,然后对动画进行逐帧检查,针对肢体位置不自然、动作衔接不流畅的部分进行手动调整,确保动作符合人体运动规律且具有祁剧身段表演的韵味。
再次是后期配音。利用 AI 语音合成技术,输入角色台词,并调整语音的语调、语速、音色,使其尽量接近祁剧的演唱风格。同时,收集祁剧经典唱段和音效素材,如锣鼓声、唱腔片段、环境音效等,根据情节的发展进行剪辑和混音。
最后将动画视频、片头导入 Premiere 软件的时间轴,按照分镜头稿本的顺序排列。将人物配音、音效匹配到相应画面,再通过调整音量大小和时长,确保声音与画面同步。添加字幕时,根据人物台词和唱段内容,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和大小,并设置字幕的出现和消失效果,使其不影响画面美观且便于观众观看。最后,对整部动画进行全面预览,检查是否存在掉帧、卡顿、音画不同步等问题,进行反复修改和优化,最终导出为MP4 格式,完成动画制作。
四、结语
本文通过祁剧经典剧目《芭蕉树》的二维动画创作实践,验证了地方戏曲与动画融合的可行性。通过深入挖掘祁剧的声腔、身段、脸谱等艺术元素,将其转化为适配二维动画表现的视觉与叙事语言,实现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画的跨界融合。在技术应用层 面,整合 Ani Illustrator 及 Premiere 等软件,构建起一套完整且高效的数字化创作流程,为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技术范例。同时,在创作过程中精简叙事、符号化造型与意象化场景相结合的改编方法,既保留了祁剧剧目的文化内核,又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地方戏曲的数字化传承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谌良汶 , 靳阳春 . 微信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浅析宁化祁剧的传承与发展 [J]. 新媒体研究 ,2017,3(08):36-39.
[2] 刘奇玉.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地方戏剧种特征研究综述[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5):81-91.
[3] 王萍 . 湖南花鼓戏戏曲元素在二维动画角色设计中的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2,(01):5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 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非遗视域下祁剧数字化应用研究》(302300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赐(2003年-),女,2021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马红芝(1985年-),女,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 地方文化传播、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