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作者

岳昆

张家口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引言

建筑施工单位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高竞争力,就要提高整体施工技术水平,同时加强现场管理,不仅满足现实需求,同时有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建筑行业持续发展,将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充分结合,保证施工安全,提高施工效率,施工质量合格 [1] 。尤其是施工中预制构件的应用,结合使用 BIM 等信息技术,对于现场管理要求更高,通过强化施工技术以及现场管理,保证工程顺利推进。

1. 土方工程技术要点

.1 精准控制开挖标高与边坡稳定性

其一,分层开挖控制。采用“从上至下分层法”施工方法,每层厚度不超过 3 米,这一规定并非随意设定。从施工机械的作业能力来看,3 米的厚度既能保证挖掘机等机械能够高效地进行挖掘作业,又不会因挖掘过深而导致机械的挖掘角度过大,影响挖掘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从土体的稳定性角度考虑,较薄的分层可以减少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扰动,降低边坡滑坡等危险发生的可能性。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分层开挖的要求进行操作。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会使用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等,精确控制每层的开挖深度。挖掘机操作人员则根据测量人员给出的标记,有序地进行挖掘作业。每完成一层的开挖后,还需要对该层的平整度和标高进行再次测量和检查,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其二,边坡处理。边坡处理中,使用全站仪坐标法测量放线,能够精确地确定边坡的位置和形状。全站仪可通过测量多个控制点的坐标,快速准确地绘制出边坡的轮廓线。

其三,监测措施。施工中需要实时检查边坡坡率、截水沟设置等情况。如果坡率不符合设计要求,可能会导致边坡失稳。施工人员会定期使用测量仪器对边坡坡率进行测量,一旦发现坡率异常,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对于软土区域,由于软土的力学性质较差,土体的抗剪强度较低,更容易出现边坡失稳的情况。因此,在软土区域需要加密监测频率。除了定期的人工监测外,还可以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如位移传感器、孔隙水压力传感器等,实时获取边坡的变形和力学参数,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1.2 降水方案选择

其一,明排降水。轻型井点通常使用配合轻型井点辅助,用真空吸力将地下水抽出。在明排过程中,当基坑边沟排水能力不足时,轻型井点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轻型井点的布置方式和数量需要根据基坑的形状、大小和土层的渗透系数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

其二,井点降水。井点降水适用于砂性土或深基坑。砂性土的渗透性较好,地下水容易流动,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降水措施,在开挖过程中容易出现流砂现象,影响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深基坑由于开挖深度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也需要采用井点降水的方法将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以下。

在井点降水施工过程中,需要对井点系统进行精心设计和安装。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形状确定井点的布置方式,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钻孔、下管和填滤料等工作。在降水过程中,还需要对井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地下水位能够稳定地降至设计标高。

1.3 模板工程技术要点

其一,承载力验算。在模板工程中,承载力验算是确保模板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环节。验算依据的荷载组合需包括混凝土侧压力、施工荷载及风荷载等多种因素。混凝土侧压力的大小与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浇筑高度、混凝土的配合比等因素有关, 施工荷载包括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等的重量,风荷载则是在露天施工时模板结构需要承受的外部荷载。

重点验算支撑体系立杆稳定性,立杆是模板支撑体系的主要受力构件,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模板结构的安全 [2] 。在验算立杆稳定性时,需要考虑立杆的长度、截面尺寸、材质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立杆的连接方式和支撑情况。如果立杆的稳定性不足,可能会导致模板结构发生坍塌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二,节点加固。对阴阳角、施工缝等薄弱部位采用“双钢管背楞 + 对拉螺栓”加强,这是一种有效的模板节点加固方法。阴阳角和施工缝是模板结构中受力较为复杂的部位,容易出现变形和开裂等问题。双钢管背楞可以增加模板的刚度,提高模板的承载能力。对拉螺栓则可以将模板两侧的钢管背楞紧紧拉在一起,防止模板在混凝土侧压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

在节点加固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双钢管背楞的安装位置准确,连接牢固。然后要对拉螺栓的拧紧力矩进行控制,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的预紧力。同时,还需要对加固后的节点进行检查和验收,确保节点的加固效果符合要求。

1.4 新型模板体系

其一,铝模体系。铝模体系适用于标准化高层建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拼装精度高、周转次数多等优点。在标准化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结构的重复性较高,铝模体系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快速拼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配套早拆技术提升周转率,早拆技术是指在混凝土浇筑一定时间后,拆除部分模板支撑体系,保留部分支撑以保证混凝土的继续养护和强度增长。通过早拆技术,可以使铝模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周转使用,提高模板的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浇筑时间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合理确定早拆的时间和方式[3] 。

其二,脚手架。脚手架要有足够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保证在施工期间对所规定的荷载或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不变形、不摇晃、不倾斜,维护作业人员人身安全。脚手架的搭设前,需要准备好基础工程,确保基础能够承受外架体的全部荷载,不使基础下沉,保证外架的安全。搭设脚手架时务必加设底座或基础,并作好地基的处理。钢管脚手架搭设顺序为:摆放扫地杆(贴近地面的大横杆,高度为 20cm ),然后逐根树立立杆,随即与扫地杆扣紧,之后装扫地小横杆并与立杆或扫地杆扣紧,安装安第一步大横杆,要与各立杆扣紧,然后依次安装第一步小横杆,安装第二步。

在使用脚手架时,要设置供操作人员上下使用的安全扶梯、爬梯或斜道;搭设完毕之后进行检查验收,经过检查各项指标合格之后才能使用。在脚手架上同时开展多层作业的情况下,各作业层之间应设置可靠的防护棚,以防止上层坠物伤及下层作业人员;要随时维护脚手架的维修并进行加固处理。

1.5 钢筋技术深化要点

其一,BIM 辅助节点深化设计。BIM 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三维模型的综合管理系统,它可以将建筑结构的各种信息集成到一个模型中。在进行钢筋排布模拟时,施工技术人员可以在BIM 模型中输入钢筋的直径、间距、长度等参数,然后通过软件自动生成钢筋的三维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钢筋之间的碰撞点,并及时进行调整 [5] 。

在实际工程中,复杂节点的钢筋排布优化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减少钢筋的浪费,同时可以保证钢筋的施工质量。通过 BIM 模拟,施工人员可以提前了解钢筋的安装顺序和方法,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错误和返工。

其二,预制构件衔接。通过三维模型优化预埋套筒位置,确保装配式结构连接精度,是钢筋技术深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预埋套筒是预制构件之间连接的关键部件,其位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质量 [6] 。在现场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对预制构件的位置进行调整,确保预埋套筒与钢筋能够准确对接。同时,还需要对连接部位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确保装配式结构的连接质量符合要求。

2. 现场施工管理

2.1 完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其一,施工企业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环境特点,注重施工前的技术交底,确定每个环节使用的施工技术,使施工人员灵活运用施工技术,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

其二,施工企业定期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掌握相关规范和标准,明确工程竣工验收的各项标准,了解行业中最新的技术。通过培训,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落实和执行施工责任制,增强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

2.2 重视建筑施工材料选取

其一,严格审查建筑材料选购,工作人员要认真审查材料商业执照、生产许可的审查,原材料审查合格之后才能用于建筑工程施工中。

其二,对建筑材料储存环境进行审查,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前需要存储大量的施工原材料,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存放方式。原材料保存之处要干燥通风,防止受热及受潮情况,使得建筑材料很好地发挥使用性能。

2.3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其一,建立建筑施工技术监管管理组织体系,对于不同层次总承包商和分承包商的实际情况都要充分考虑,每一个承包商都需要体现在该体系中的管理内容中,建立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可以落实具体的人员责任。

其二,在进行工程分包时,必须相应的转换施工技术管理责任人,在每个人身上落实流程的具体责任。

2.4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

其一,加强施工技术的应用和现场施工管理,能够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工程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

其二,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选择和精细化的现场管理,可以有效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三,先进的施工技术,优化施工流程。科学的现场施工管理能优化施工流程,合理安排施工劳动力,优化配置资源,从而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其四,加强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能够减少材料浪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工程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结合技术创新,工程质量有保证。

其五,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并实施精细化现场管理,企业可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信任。这种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还能为整个建筑行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2.4 建立健全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体系

其一,要想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有效质量控制,需要建立健全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实际施工过程中要严格落实该控制体系,做好工程施工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其二,健全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体系不但能够有效管理和约束施工人员的操作行为,还能使工程的施工技术控制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且保证质量,能够减少施工现场的事故发生率。其三,要对制定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并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改进,使该体系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约束作用,控制施工质量。

其四,确定合理的工程方案,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包括工程结构、材料选用等,以确保其可行性,促使施工稳步推进。

结束语:

通过研究明确,建筑工程项目的成功决定于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管理。施工过程中,要正确操作施工技术,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强化现场管理工作,为施工技术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对高效应用技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当前的建筑行业情况来看,竞争日益激烈,就要将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充分结合,此为建筑企业提高恒业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金杨波 .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方法探讨 [J]. 工程技术, 2023,000(1):27-28.

[2] 蒋水 . 探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J]. 建筑发展, 2023, 007(1):46-48.

[3] 赖家明. 试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现场施工管理[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3,000(12):76-77.

[4] 郝丽娟 . 园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措施与现场施工管理要点探索 [J]. 门窗, 2023,000(5):79-81.

[5] 吴士勇,高勇.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策略探讨[J]. 建筑与装饰, 2024,000(15):151-153.

[6] 曹新宝 .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分析 [J]. 门窗,2024,000(5):94-96.

[7] 赵艳丽 . 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措施 [J]. 工程管理与技术探讨,2023,000(7):98-99.

[8] 李亚伟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与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J]. 中国厨卫, 2024,023(10):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