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的空心化困局及解决路径

作者

李百顺

中共丽水市委党校 副教授 323000

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的 " 空心化困局 " 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农村青壮年和大批精英外流,导致村级组织换届时面临选民参选率低、村干部人选稀缺、班子老龄化等系列问题。这一困局深刻影响农村基层治理效能和乡村振兴进程。

“城市虹吸”下的村庄空心化指的是在快速城镇化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人口、资源和发展机会持续、单向地向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导致乡村地区人口持续外流、经济衰落、公共服务萎缩、基础设施老化,最终使部分乡村呈现“空心化”甚至衰败状态的现象。

一、现状挑战:

在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壮年劳动力向上海、杭州等发达城市及县域持续外流现象突出,优秀青年返乡创业意向不强,导致部分行政村“空心化”严重。以浙江某村为例,户籍人口 5017 人,常住人口仅 299 人。常驻人口的偏少严重阻碍了村庄的活力和建设。同时由于在该村青壮年占比只有23% ,其劳动能力也不足,且主要从事行业为农业,这就严重制约村庄的未来发展。这些状况的存在,使得村庄在选人用人方面出现一些问题。

(一)“选人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推进,经营乡村的理念深入人心,对村社干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懂党建党务知识、具有民主法治素养、有经营能力的青年人在乡村属于稀缺资源,部分岗位甚至出现“无人可选”窘境。例如 1968 年出生的某村党组织书记,从 2016 年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以来,担任主职干部已达 9 年,虽然学历不高,但人比较老实,不善言谈,凭借着良好的人品和公道的处事风格赢得村民信任。但是由于村中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导致村主任后继乏人,接下来的人选问题成为了困扰组织和村委的一件大事。

(二)结构脆弱:在空心化的背景下, 勉强选出的村两委班子,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如对电商、旅游等新业态陌生)、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乡村振兴新要求。在笔者调研中,发现在某村的村两委 23 名干部中,党组织委员 15 名,村委会成员 13 名,交叉任职 5 人,平均年龄 55 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仅 5 人,占比为 22% ,且大部分成员不懂电商直播、AI 运用等现代化工具,乡村治理能力明显不足,这为乡村治理现代化产生一定影响。

(三)治理弱化: 留守老人、儿童居多,村民大会召集困难,公共事务参与度低,政策传达与执行效果打折扣,宗族势力或少数人影响相对上升。在此情况下,经济结构单一、脆弱,空间形态的“空心”越发严重,会出现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村庄内部出现大量空闲地和废弃宅基地,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幸运的是在乡镇领导的直接关心下,通过加大投入,用机械化的手段平整出来大片土地出租,为农户盘活土地2300 亩,带动农户每人每户每月增收3000 余元,促进农业增收致富。

二、农村空心化的原因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国家大力解决三农问题,使得农业、农村、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农村发展还是滞后于城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青壮年为了追求更优越的生活、获得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选择去城镇生活、工作,从而导致人才的持续外流,形成乡村人口 " 空心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为 4.65 亿人,相较于1978 年减少了3.38 亿人,并且预测未来乡村常住人口还将持续下降。在此情况下,农村的空心化会持续存在并不断加深。

(二)农村吸引力下降: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农村的各项工作都很难吸引优秀人才返村(那些特别好的村除外)。在农村整体吸引力不强的情况下,村干部由于工作任务重(肩负乡村振兴、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任务),并且薪酬待遇普遍偏低(由于农村的收入不大,很难提供高工资),所以对青年才俊吸引力不强。再加上缺乏完善的教育、工作、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使得空心化的状况缺乏明显改善。尤其是在农业增收不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传统产业很难成倍的增加收益,拉长产业链才能使得农村的经济活起来,这些方面浙江已经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在笔者所在的丽水市,各个县市区的农业都有亮点,如松阳的茶叶、缙云的土面、青田的杨梅、庆元的香菇等都成为农村增收的亮点,带动了农村的人气。尤其是随着云和的木玩和松阳的民宿产业的兴起,使得乡村在聚集人气方面立竿见影,各地需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之路。

(三)农村社会建设存在短板: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教育资源长期投入低于城市,导致教育资源布局方面,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多,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再加上生育率的下降,导致农村学校生存面临危机。从医疗方面来看,由于农村人口集聚性不强,导致好的医院都是布局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从而使得农村医疗资源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更是如此,这些不利条件都对农村的吸引力产生负面效应,从而加剧村庄的空心化。除了教育资源不足之外,娱乐设施的匮乏也是制约农村吸引人才的短板。每当周末或者晚上,居住在农村很难有一个像样的公园或者是体育设施齐全的场所去锻炼或健身,只有打麻将或者喝酒聊天这些简单的活动可以享受,这也导致农村很难吸引高端人才群聚于此,造成乡村的人才流失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人才流动存在障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挂钩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福利差异,使得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被虹吸,城市人口流入农村的渠道不通畅。此外,社会保险目前还没有全国通用,导致地区之间的转移接续存在问题,这增加了流动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也使得农村人口的回流和补充出现问题,空心村的繁荣依然面临很大的困境。人才流动的障碍直接或间接导致农村吸引力下降,在外地优秀人才难以招聘的情况下,本地人外出经商或者务工人员的回流应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各地应该制定针对人员流入的优惠政策,这个政策除了在经济层面予以下大力气解决外,还要考虑相关配套措施,让回归人才有充分的尊重,享受成功人士的尊严和荣耀,从而激活农村的人才市场,提高乡村的吸引力,使得人才能够在城乡之间有序、自由的流动,从而解决农村人才的紧缺问题。

三、解决路径:

(一)拓宽视野“引凤归巢”: 要善于打乡情牌,引发本地外出人员的乡土情结,引起共鸣,加大回乡的意愿。这就需要详细摸清在外人员动态,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乡贤、退役军人、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方便人才工作对接。同时实施“雁归工程”、乡贤返乡计划等,通过政策引导、环境改善吸引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参选或任职。只有本地外出人员大幅度回归,才能解决空心村的缺人、引人、留人问题,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构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空心村的缺人问题。

(二)强化政策支持,吸引外来人员返乡创业实现个人梦想。财政要对返乡人员予以创业补贴和失业救济,可以考虑进行贷款利率优惠以及构建创业失败的亏损负担比例,从而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创业,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同时要打造创业平台,争取让城市的一些创业平台延伸至农村,增强在家创业的便利性和盈利性,强化乡村的内在吸引力。如果能够在家实现创业自由,在享受家人亲情的同时实现人生理想,空心村的人口回补就不成问题,城乡和谐共荣的美景就可实现。

(三)探索“区域联建、人才共享”: 要强化舆论宣传,精准对接,对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空心化严重的村落,试点推行“联村党建 + 联合治理委员会”模式,减轻村干部的工作强度,增强工作的区域合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村干部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村干部选举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在村级换届选举中选拔优秀人才跨村任职或设立区域统筹岗位。

(四)强化后备梯队建设: 定向培养本土青年(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致富带头人入党,安排到乡镇跟班学习或参与村级事务,提前储备“源头活水”。尤其是要注意到挽留和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急迫性和重要性,适当加大政策倾斜和资源整合力度,促使优秀年轻人留在乡村,化解村庄“空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提高返乡投票积极性。推行 " 一人一码 " 选民认证体系,使得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扫码即可完成选民资格跨省确认,从而提高流动选民的参选积极性;推行错峰投票机制,解决不同人群投票时间障碍;可以在务工集中地设立流动票箱,解决返乡投票的成本高昂问题,也可以试行”路票补贴”制度,如务工人员凭投票凭证报销 50% 交通费等。

村委换届事关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必须妥善解决,予以充分重视。对于部分农村的人口流失现状必须予以重视,在选人用人方面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从而保障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