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分析

作者

杨秋萍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215421

摘要:在当前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需引进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基于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跨学科合作项目,带动学生开展迁移性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当强化评价与反馈,激励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本文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生物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生物;社会责任

引言:现阶段,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需给予其良好的思想指导,教师在此期间需结合理实一体化原则,引进多元合作项目,给予学生良好的过程性指导。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一、引进跨学科教学

《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大要素。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生物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需引进跨学科研学项目,通过将生物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关联互动,指引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生物学问题,从而使其对社会责任元素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认知,比如将生物与语文进行互动关联的过程中,可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引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从文化思维高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同时,教师也需要在该环节引进理实一体化项目,从多元学科的实践项目中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责任元素,比如,将生物学中的社会责任理论元素与其他学科实践元素紧密挂钩,带动学生进行迁移性学习探究。总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需引进跨学科研学项目,从核心素养的融合角度出发,引进理实互动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效率。

例如,为了深入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主题,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生物教师可以设计一项跨学科研学项目——“绿色校园行动”。通过结合生物学、语文、地理、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环境问题,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中。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通过生物学课程介绍人类活动(如工业排放、塑料污染、过度开发)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恶化等。随后,引入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组织学生阅读并分析环保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寂静的春天》片段),从文化思维的高度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反思并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即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探究具体环境问题时,教师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校园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如气候、水文、土壤类型)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生态环境。例如,通过地理学的视角,学生了解到校园周边河流的水质污染问题不仅与工业排放有关,还受到地理位置、风向、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环境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此外,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校园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包括土壤质量、空气质量、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监测。同时,引入化学等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如使用pH试纸检测土壤酸碱度、使用空气质量监测仪测量PM2.5浓度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还亲身体验到了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强化评价与反馈,激励社会责任行为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可通过强化评价与反馈,激励社会责任行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一举措主要是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正面激励和有效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促进其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在该环节,教师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覆盖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评价事项,特别需要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通过引进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情况。在评价环节,教师还需要采取定性、定量描述评价,通过作业完成状况、观察记录、访谈交流、社会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给予学生准确全面评价。此外,在评价环节,教师应当给予正面激励和鼓舞,通过表彰优秀案例,树立榜样形象,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同时,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发展,与多方主体互动,形成共识,推动教育工作持续优化创新。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课中,教师通过闭卷练习,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基本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题目“简述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引进以下定性与定量描述评价:

考试分数:直接量化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

作业完成状况:包括调查报告、小论文的提交质量,评估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观察记录:教师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能否有效合作等。

访谈交流: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了解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态度变化。

社会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社区或自然保护区参与保护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反思。

之后,在班级内举办“生物多样性保护之星”评选活动,表彰在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宣传、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事迹,树立榜样形象。同时,邀请校友或环保专家来校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案例,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将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教师需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学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和成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关注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发展;邀请家长为学校的环保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建议。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需结合多元学科项目,通过跨学科合作,引进激励策略,对学生实施良好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课程教学能够提质增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淑媛.课程思政理念下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3.

[2]林进旺.课程思政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探索[J].学苑教育, 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