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管理体系构建

作者

杨艺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一、构建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罕见病虽单病种发病率低,但总体患病群体庞大,且多数具有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我国已公布两批《罕见病目录》共 207 种疾病,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病例信息登记管理体系,导致罕见病诊疗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误诊漏诊率高,约 60% 的罕见病患者需经历多次转诊才能确诊,平均确诊周期长达5 年;二是诊疗数据碎片化,不同医疗机构的病例记录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完整的疾病自然史数据;三是科研支撑不足,分散的病例信息无法满足药物研发对大样本数据的需求,制约了罕见病治疗手段的创新。

构建标准化的病例诊疗信息登记管理体系,既是落实《中国罕见病防治事业发展白皮书》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路径。通过体系化建设,可实现三方面突破:其一,为临床医生提供规范化的诊疗参考,缩短确诊时间;其二,为科研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数据,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其三,为医疗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制定个性化诊疗策略提供数据依据,提升诊疗服务效率。

二、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管理体系的核心框架

(-) 联动架构设计

体系采用 " 区域 - 机构 " 联动模式:区域级平台(按华北、华东等片区划分)承担区域内数据汇总、质量核查及临床协作功能;机构级平台(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动基层医疗机构)作为体系核心,负责病例信息的直接采集、录入、更新及初步质控。机构级平台通过院内信息系统与区域平台对接,实现数据分级存储与共享,既保障数据实时更新,又提升系统灵活性与实用性。

(二)信息模块设置

基于罕见病诊疗特点,登记信息包含六大核心模块:1. 基本信息模块,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籍贯等人口学数据;2. 临床诊疗模块,涵盖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影像资料及确诊过程;3. 实验室检查模块,包括基因检测结果、生化指标等特异性数据;4. 治疗与随访模块,记录用药方案、手术史及病情变化;5.家族史模块,重点采集遗传性罕见病的家族患病情况;6. 患者报告结局模块,纳入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等主观数据。医院可根据专科特色增设模块(如儿童罕见病生长发育监测模块、神经罕见病功能评估模块),各模块均设置必填项与选填项,兼顾数据完整性与采集可行性。

(三)运行机制构建

1. 院内协同机制:明确医院内部临床科室、检验科、遗传咨询科、信息科及患者的权责。临床科室(如罕见病门诊、专科病房)为信息采集主责部门,检验科负责同步实验室数据,遗传咨询科协助家族史与基因数据整理,信息科承担系统维护与数据质控,患者享有信息知情权与更新确认权。

2. 标准化采集机制:医院制定《院内罕见病病例信息登记操作指引》,结合专科特点细化 ICD-10 罕见病扩展码使用规范,统一数据格式及采集流程。开发适配门诊、病房、基层转诊的多终端录入工具(PC 端、移动端及HIS 系统嵌入式模块),支持扫码录入、模板调用等快捷功能。

3. 动态质控机制:建立”科室自查 - 信息科核验 - 专家评审”三级质控流程。临床科室每日核对新录入病例的完整性,信息科每周进行数据格式、逻辑一致性校验,每月组织罕见病诊疗专家组对疑难病例数据进行专项评审,形成质控报告并实时反馈整改。

三、体系实施的关键保障措施

(一)院内制度保障

医院将罕见病病例信息登记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体系,明确临床医生、数据录入员的岗位责任与奖惩机制。制定《院内罕见病数据管理细则》,参考《个人信息保护法》《医学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对基因信息、隐私数据实施分级保护,明确数据调用、共享、科研使用的审批流程,仅授权脱敏后的数据用于院内研究。

(二)技术支撑体系

1. 院内平台建设:升级医院信息系统(HIS)与电子病历系统(EMR),增设罕见病专项模块,支持百万级病例数据存储与实时分析;开发智能辅助录入功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提取病历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减少人工录入负担。

2. 安全保障:部署院内数据加密系统,对病例信息实行存储加密、传输加密双重保护;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权限管理机制,限定不同科室、岗位的数据查看范围;信息科每月开展网络安全自查,每季度进行数据备份与灾备演练,防范数据泄露与丢失风险。

(三)能力建设与推广

1. 院内培训:开展罕见病信息登记专项培训,内容涵盖登记规范、系统操作、数据质控等,重点提升临床医生的标准化采集能力与数据质量意识。建立”双师型”培训团队,由罕见病专科医生与信息科技术人员共同授课,每年组织2-3次全院实操考核。

2. 院内试点与优化:选择儿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罕见病高发科室作为院内首批试点,试点期 3 个月,每周召开跨科室协调会,总结采集难点并优化系统功能。试点成熟后向全院推广,针对基层转诊病例开发简化版采集模板,降低基层医生录入难度。

3. 患者宣教与参与:通过医院罕见病门诊、患者服务中心、公众号等渠道,宣传信息登记对诊疗优化的意义,发放《患者信息登记指南》。建立患者信息查询通道,患者可通过院内 APP 查看个人诊疗记录及登记进度,主动反馈病情变化以完善随访数据。

四、体系的应用价值与展望

该体系的建成将在三方面产生显著效益:临床层面,医院通过整合病例信息形成专科化诊疗知识库,辅助医生快速识别疑难病例,结合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可将平均确诊时间缩短至 1 年以内;科研层面,为院内罕见病病因研究、疗效评价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持医生开展单中心或多中心临床研究,加速新型诊断试剂与靶向药物的临床转化。

未来,体系可向三个方向拓展:一是医院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型,通过分析院内病例数据生成个性化诊疗建议,嵌入门诊诊疗系统辅助决策;二是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医院的协作,建立跨院病例共享机制,形成区域罕见病诊疗联盟;三是拓展至预防领域,结合医院出生缺陷筛查中心数据,实现部分遗传性罕见病的早发现、早干预。

五、结语

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医院制度、技术、人才等多方面资源,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与智能化升级,打破罕见病诊疗的信息孤岛。该体系不仅能提升医院临床诊疗效率,更能为罕见病防治的全链条提供数据支撑,最终实现 " 让罕见病不再罕见 " 的目标,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 .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 年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 李定国,张静 . 我国罕见病登记系统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J]. 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2) :891-894.

[3] 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 . 罕见病病例登记管理规范(试行)[S].2022.

[4] 张抒扬,曾小峰 . 罕见病大数据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3) :161-164.

[5] 黄尚志 . 罕见病基因信息的伦理管理与隐私保护 [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8) :95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