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研究
Odgererl B. 李玲云
Otgontenger University奥特根腾格尔大学(蒙古国)
摘要:职业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其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至关重要。本文聚焦于基于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分析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总结实践探索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践探索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场所、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长处,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来源结构单一
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普通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师范专业,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相对较低。这种单一的教师来源结构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难以满足职业本科教育对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校在教师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缺乏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激励机制,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将企业实践视为一种负担,缺乏主动深入企业的意愿,导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有限。
(三)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与合作不足
职业本科院校内部教师的学科背景、教学经验和专业发展方向存在差异,但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之间缺乏定期的交流与合作机制。这使得教师各自为战,难以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限制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等方式,教师能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技术需求和管理模式,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
企业人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技术知识,他们进入学校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能够为教师带来企业最新的技术案例、行业动态和实际操作经验。同时,学校教师可以与他们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索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
(三)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使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能够在一个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教师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和反思,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四)优化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
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实践需求,选择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与企业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也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教学,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种双向流动机制有助于教师优化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共同成长。
四、基于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职业本科院校制定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规定和要求,明确挂职锻炼的时间、任务和考核标准。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安排教师到与学校专业设置相关的企业岗位工作,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和项目研发,要求教师在挂职期间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将企业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中。
(二)引进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
学校积极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通过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等方式,将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同时,学校为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支持,鼓励他们与校内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和合作。
(三)搭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
职业本科院校与相关企业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平台为教师和企业人才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企业人才也可以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组织教师与企业的交流活动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与企业的交流活动,如学术讲座、技术交流会、合作洽谈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行业标准,企业可以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方向。这种交流互动有助于提高教师对企业和行业的认知,增强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与学校在目标诉求上存在差异
企业主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学校则更注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这种目标诉求的差异可能导致校企合作中的沟通障碍和合作困难,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效果。
(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尽管学校制定了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但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不足。部分教师认为挂职锻炼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且挂职锻炼的考核和评价不够科学合理,导致教师参与挂职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三)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虽然校企合作在形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合作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不足。例如,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在课程共建、师资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合作企业的覆盖面较窄,缺乏与行业内优质企业的广泛合作。
六、结论
基于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职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实践探索,我们在促进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丰富教学资源、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包括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深化合作内容和形式以及拓宽合作渠道等。未来,职业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浩,张文忠.同体共学,互动发展——《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评介[J].外国语言文学,2023,40(06):123-127.
[2]廖绒绒.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PCK发展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2):73-80+122.DOI:10.16061/j.cnki.cn46-1076/c.2023.02.009.
[3]张红.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模式探索与机制建设[J].中小学管理,2022,(0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