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强化建筑造价管理提升工程经济效益
张殷明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830001
1. 当前建筑造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1 造价估算与预算编制精度不足
在项目前期,造价估算常因依据不充分(如地质勘察数据缺失)、方法落后(过度依赖经验估算法)或漏项(忽视隐性成本)导致偏差率高达 10‰ 20% 。预算编制脱离市场动态,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未被及时纳入,使预算失去实际指导意义,为后续成本超支埋下隐患。
1.2 过程成本动态监控与偏差分析薄弱
施工阶段普遍存在“重进度、轻成本”倾向。成本数据采集滞后(如月度报表替代实时监控),变更签证管理混乱(随意签认、补签现象频发),且缺乏有效的偏差分析机制。例如,材料实际用量超计划 10% 却未触发预警,导致纠错时机延误,累积成本漏洞难以追溯。
1.3 合同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
合同条款模糊(如工程量清单描述不清)、风险分担失衡(业主过度转移风险至承包商)、索赔机制缺失等问题突出。承包商常利用合同漏洞发起高额索赔,而业主因缺乏专业反索赔能力被动接受损失。据统计,因合同争议导致的成本增加约占工程总造价的 3%-5% 。
1.4 造价人员专业素养与协同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造价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仅精通算量计价,缺乏法律、工程技术和财务复合能力。在跨部门协作中,与设计方沟通不足导致“设计超标却未优化成本”,与施工方信息壁垒造成“现场变更未同步调整造价”,协同失效直接推高无效成本。
2. 强化建筑造价管理的关键策略与措施
2.1 构建全过程精细化造价管控体系
推行“全过程、分阶段”管控模式:投资决策阶段采用限额设计与价值工程分析法(如功能成本比优化),强制约束设计概算;招投标阶段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推行“经评审合理低价中标”机制,配套标准化合同范本(如FIDIC 条款本地化);施工阶段建立动态成本控制台帐,按周采集人材机消耗数据,结合挣值法(EVM)进行成本 - 进度偏差分析,对超支 5% 以上项目启动专项审计;严控变更流程,要求“先审批、后实施”,并评估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竣工阶段引入第三方结算审计,开展项目后评价,提炼成本数据库。
2.2 推进造价管理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深化BIM 技术在造价全链条的应用:基于BIM 模型自动提取工程量(误差率可降至 2% 以内),关联进度计划生成5D 成本模拟曲线,实时预警超支风险;搭建企业级造价信息平台,整合供应商报价、历史项目指标、地区定额库等数据,支持材料价格波动预测(如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引入 AI 算法(如随机森林模型)训练历史项目数据,实现造价估算智能修正、变更影响快速模拟及索赔概率预判,辅助管理层决策。
2.3 提升造价人员综合能力与团队协作
建立“技术 + 管理 + 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定期组织BIM 软件操作、EPC 合同风险管理、工程索赔实务等专题培训(年均 ⩾40 学时);推行项目责任制,将成本控制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设立跨部门造价协调小组(成员含设计、施工、采购代表),通过月度联席会议协调设计优化建议(如结构方案比选降本)、材料核价争议、变更签证确认等事项,破除专业壁垒,确保成本目标全员协同落地。
3. 强化造价管理对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的具体体现
3.1 实现总投资精准控制,杜绝预算失控
全过程精细化管控体系的应用,使项目各阶段成本偏差率压缩至 5% 以内。例如,在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如结构含钢量控制在 90kg/ ㎡以下),可降低概算超支风险 15%-20% ;施工阶段通过动态成本台帐实时预警(如混凝土超耗>3% 自动触发复核),减少材料浪费导致的无效支出约 8%-12% 。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实践表明,严格变更流程管理使签证费用占比从行业平均 7.2% 降至 3.5% ,直接节约成本超 2000 万元。
3.2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直接与间接成本
信息化工具的深度嵌入显著提升资源调度精度。基于 BIM 5D 模型的物料需求计划(MRP),使钢材、混凝土等主材采购误差率从 10% 降至 2% 以下,仓储成本降低 18% ;AI 驱动的进度 - 成本联动分析(如神经网络预测工期延误成本),辅助缩短关键路径工期 12%-15% ,间接减少管理费、设备租赁费及资金占用利息(按1 亿项目测算,工期压缩1 个月可节省财务成本约60 万元)。
3.3 增强风险防控能力,转化隐性成本为显性收益
合同标准化与风险预判机制大幅降低纠纷损失。采用 FIDIC 条款改良版合同明确风险分担比例(如业主承担 70% 地质风险),配合 AI 索赔概率模型(准确率 585% ),使争议索赔额下降 40%-50% 。某地铁项目通过造价协调小组前置审核变更方案,成功规避因管线迁改导致的返工损失约 800 万元,风险准备金利用率提高 30%⨀ 。
3.4 提升资金使用效能与长期投资价值
造价数据库与后评价机制形成“数据资产”,驱动持续降本。企业级历史项目指标库(如单方造价、人材机消耗量)支持新项目快速对标,投资决策效率提升 50% ;竣工阶段全成本复盘识别效益瓶颈点(如幕墙单位成本高于行业均值 10% ),推动供应链优化,促使后续同类项目成本降低 5%-8% 。据麦肯锡研究,成熟造价管理体系可使项目全生命周期ROI 提高2-3 个百分点。
3.5 赋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议价能力
经济效益的持续兑现转化为品牌溢价。开发商凭借低于行业均值 3% 的造价偏差率,在融资阶段可获得利率下浮 0.5% 的信贷优惠;总承包企业通过造价-设计 - 施工一体化协同能力(如 EPC 项目成本节约率达 12% ),在投标中形成差异化优势,中标率提升 25% 。典型案例如某央企通过 BIM+AI 造价平台,三年内人均项目管理规模扩大 40% ,利润率行业排名上升至前 5% 。
结论
强化建筑造价管理是提升工程经济效益的核心驱动力。本文论证表明:首先,构建覆盖决策、设计、施工、竣工的全过程精细化管控体系(如限额设计、变更流程标准化),可有效遏制预算超支,降低无效成本 10% 以上;其次,推进 BIM 5D 模型与 AI 算法的深度应用,实现资源调度误差率降至 2% 以下,工期压缩带来的间接成本节约显著;再者,通过合同风险预判机制与跨部门协同,将纠纷损失转化率为 30%-40%⨀ 。最终,这些措施系统性提升了资金使用效能与投资回报率,使企业获得融资优惠与市场溢价竞争力。当前,造价管理已从传统成本核算转向价值创造,未来需进一步融合区块链、云平台等技术,构建“数据驱动型”智能造价生态,持续释放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丁士昭 . 建设工程信息化导论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21:156-160.
[2] 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 .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规程 : CECA/GC 4-2017[S]. 北京 : 中国计划出版社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