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工艺设计研究

作者

陆一成 赵红颖 王东 刘磊

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314500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装配生产线的工艺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包括生产线布局、设备选型、自动化水平提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以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保障产品质量。

关键词:新能源;电池;装配线;生产工艺

引言:新能源汽车以其环保、节能等优势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因此,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的工艺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

一、新能源汽车电池类型及特点

(一)三元锂电池

三元锂电池,顾名思义,其正极材料主要由镍、钴、锰三种元素组成,这种独特的配方赋予了它高能量密度的特性,使得新能源汽车能够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同时,三元锂电池还具备优异的充放电性能,能够快速充电并保持稳定输出,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然而,正如硬币的两面,高能量密度也带来了热稳定性方面的挑战。在高温环境下,三元锂电池存在安全风险,如热失控甚至起火爆炸等极端情况。因此,在装配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温度,采用先进的热管理技术,确保生产安全,并在使用过程中做好电池的热管理维护,以防范潜在风险[2]。

(二)磷酸锂铁电池

磷酸锂铁电池,又称磷酸铁锂电池,以其长寿命、低成本和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而著称。相比三元锂电池,磷酸锂铁电池在安全性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即使在高温或短路等极端条件下,也不易发生热失控,大大降低了事故风险。此外,其循环寿命长,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长期使用的需求。然而,磷酸锂铁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续航里程的提升。同时,其性能受季节和区域变化的影响较大,如冬季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会有所下降。尽管如此,磷酸锂铁电池仍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中低端车型和特定应用场景中受到青睐[3]。

(三)图形电池

这类电池可能因其独特的结构或材料配比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如更低的环境温度要求或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然而,这类电池往往伴随着较高的生产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图形电池可能更多地应用于特殊领域或作为技术创新的试验品,而非广泛适用于所有新能源汽车[4]。

二、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工艺设计内容

(一)生产线布局

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的布局是实现高效生产的基础。在规划布局时,我们需深入贯彻精益生产理念,力求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优状态。这要求我们对各工序进行细致分析,科学安排其顺序,确保生产流程顺畅无阻。第一,电芯检测,其布局应靠近原料入口,以便及时对电芯进行质量把关。随后,电芯进入预处理阶段,包括清洁、干燥等工序,为后续的堆叠和焊接做好准备。这些工序的布局应紧凑合理,以减少物料搬运的距离和时间。第二,堆叠和焊接,需要高精度的设备和严格的操作规范。因此,在布局时,应确保这些区域有足够的空间供设备和人员操作,并配备必要的辅助设施,如防尘罩、排风系统等,以保障生产环境的洁净度和安全性。组装环节则是将多个电池模组组合成完整的电池包的过程,其布局应便于模组的搬运和组装。同时,还需考虑组装线的灵活性,以便适应不同型号电池包的生产需求。第三,测试环节。测试区域应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如EOL(终检系统),对电池包的各项性能进行全面检测。同时,测试区域应与生产线其他部分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避免测试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辐射等对生产环境的影响。

(二)设备选型与自动化水平

自动上料系统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该系统能够准确无误地将电芯及配件输送到指定位置,减少了人工搬运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自动上料系统还具备智能识别功能,能够自动检测物料的质量和数量,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精度激光焊接技术的应用为电池模组的连接提供了有力保障。激光焊接具有能量集中、热影响区小、焊接变形小等优点,能够实现极耳与汇流排的高效连接,保证焊接质量。此外,激光焊接还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视觉识别系统的引入为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该系统能够实时捕捉生产过程中的图像信息,通过算法分析实现精准定位、缺陷检测等功能。在关键工序中引入视觉识别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操作的精准度和可靠性,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和缺陷。

(三)质量控制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中,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性能与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立并实施一套全面而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每一步都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首先,原材料检验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严格的检验流程,对电芯、电解液、隔膜等关键原材料进行全面检测,确保其物理性能、化学纯度及安全性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一旦发现不合格品,立即进行隔离处理,防止其流入生产线。其次,过程监控是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在线实时监测技术,如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对生产线的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生产环境符合工艺要求。同时,对电池装配的关键工序,如焊接、封装等,采用非接触式检测手段,如红外热成像、X射线检测等,对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电性能参数进行实时监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最后,成品检测是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卡。通过配备完善的EOL(终检系统),对每一块出厂的动力电池模组进行严格的性能测试和品质验证。测试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容量、内阻、充放电循环次数、安全性测试等,确保所有产品均符合行业标准和客户要求。

(四)柔性生产能力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装配线必须具备高度的柔性生产能力,以适应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电池产品的快速切换与定制化生产需求。为此,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模块化设计允许将装配线划分为若干个独立且功能完整的工作站或模块。每个模块都具备独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组合与调整。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生产线的布局与调整过程,降低了改造成本与时间,还大大提高了生产线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可以迅速调整生产线布局,重新组合不同模块以适应新产品的生产要求。例如,通过更换不同型号的夹具、调整工艺参数等方式,即可实现不同型号电池产品的快速切换。这种高度的柔性生产能力使得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结语:

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的工艺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安全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优化生产线布局、提升自动化水平、加强质量控制和柔性生产能力建设,可以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绿色化。

参考文献:

[1]张金龙.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装配线中的应用[J].汽车测试报告,2023,(23):40-42.

[2]桑清宇,黄锦文.某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工艺设计方案[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09):120-123.

[3]黄辉.新能源汽车电池装配生产线工艺设计[J].今日制造与升级,2022,(09):106-108.

[4]杨志鹏.汽车生产线装配工艺精益性与线平衡优化[J].时代汽车,2021,(2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