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地方名人文化与高职思政课同向育人机制研究
沙胜南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大思政”格局下,地方名人文化作为独具特色的天然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同向育人、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内涵。地方名人文化与高职思政课同向育人机制包括:备课机制、实施机制和反馈机制。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 地方名人文化 高职思政课 育人机制
2021年3月6日,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大思政课”理念,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亦就“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明确部署。之后,社会各界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此基础上,挖掘教学案例、创新教学内容、科学教学设计、形成育人机制等具体举措,不断扩大“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高职思政课教师着力提升学生素质发展,改革教学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去除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重活动轻引领”问题,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提升了育人实效。
一、地方名人故居与高职思政课有实现融合的基础
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形成“大思政”格局必须建设“大资源”。把地方名人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是形成系统、鲜活、生动的思政教育“大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地方名人文化丰富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的种类,为创新思政课程教学形式、提升内容,提供了理论准备,也是对思政课程教学理论体系的有力补充。地方名人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的融合发展不仅实现了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作为落实中央思政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是响应中央完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
二、地方名人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三项机制
(一)备课机制
备课机制,是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过程。备课的难点是设计教案和编写备课笔记,而这需要备课教师完整掌握史料、科学判断现实价值、发掘其中蕴涵的教育意义。
1.地方名人文化资源融合路径
需要教师在深入掌握备课素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探索,并及时总结、更新教学思路,在备课、素材筛选等环节根据学生兴趣点和知识点的贴合程度不断更新。什么知识点什么时机用什么地方名人文化素材介入,都需要科学地测算。
2.挖掘地方名人文化的丰富内涵
挖掘工作分为重新审视现有资源、收集案例故事、采集信息(影视)数字资源、汇编成教学案例。注意一定要从不同角度解说同一案例,特别要注意避免当下可能引起学生另类关注或反感的形式和话语,必须要形成具有高度贴合度的教学案例,要能用学生的语言,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解析,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强行解释。
3. 科学撰写教案
科学性要求不仅体现在撰写规范上,而且要能反映出授课技术的使用。比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新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采用)、讲解语言的编辑等。一次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有坚强有力的科学教案支撑。
(二)实施机制
1.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叙述地方名人事迹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树立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等专题讲解时,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客观、公正地讲述地方名人从小立志救国、坚定理想信念、为了崇高事业抛头颅等热血事迹。地方名人们的成长经历可以激励新时代的高职学生们关心家国大事,帮助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2.以严肃恭敬的心情,参访地方名人故居或纪念馆
现存地方名人故居和纪念馆较多,可以根据学校情况,有效选取。在参访时,要怀着严肃恭敬的心情。通过沉浸式感受人物生存的遗迹,拉近学生与人物之间的时空距离,把学生代入到当年的环境中,切身感觉人物的真实存在,配以文字和图片、现代影音技术,传达出来的效果一定更加直接、更加真实,教育效果更好。
3.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汇报实践教学的过程和体会
汇报是总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学生演讲、辨识、总结能力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用来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听取汇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多少、难易和深浅程度。在汇报之前,要求学生精心准备汇报PPT,对汇报内容要做筛查,必须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才行。实践感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要能体现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真情实感。在组织汇报课时,要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才能取得较好的汇报效果。
(三)反馈机制
教师教学反馈与学生听课反馈,包括教学效果、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等。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填写意见表、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问题反馈与回收工作。这一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更新。既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学风特点有所区别,也要针对不同年代的学生,进行差别化教学。所以,要求教学实施者要能主动作为,不等坐等反馈,也要求反馈一定要落实在整改和更新的具体行动上,不能不改。
三、地方名人文化与高职思政课同向育人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改善教学形式。地方名人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是思政课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目前高职思政课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不分本、专科层次,不分地域、民族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内容单薄的教案,这也是学生反馈思政课内容枯燥、效果一般的主要原因。将具体的地方名人增加进思政课教案,可以有针对地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家国情怀,以及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将地方名人文化居纳入实践教学场所管理和使用,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当下流行的思政课程教法是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把收集到的视频案例插入课堂,讲解时容易形成“两张皮”,贴合度不高。如果案例选取不当,与教学知识点融合性不强、说服力弱,容易造成学生难以接受或消化,效果甚至是与初衷背道而驰。因此,需要准备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案例或开展实践教学,地方名人文化就自然成为较便捷、较值得依赖的教学素材。
作者简介:沙胜南(1982-),男,讲师,江苏句容人,研究方向为马列主义公共课、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资助:202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大思政’格局下地方名人文化与高职思政课同向育人机制研究”(2023SJSZ0774)成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立项课题“‘大思政课’格局下名人文化与‘大中小’思政课同向育人机制研究”(2023-SZYB-3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