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更新形势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研究

作者

张峥嵘 韩雪 张啸海 宋光义 张兵

滨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 福建大唐国际宁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滨州市能源发展服务中心 滨州市国土空间规划院 滨州市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中心

引言:城市更新的目的是通过改造老旧城区、优化空间设计和土地资源利用,构建具有复合功能、符合战略发展需求的城市空间,从而缓解城市资源紧张,满足人口日益增长后对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城市经济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此形势下加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均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二者侧重点、尺度具有一定差异,相互协同、彼此依存,需要动态协调管理,共同推进。侧重点方面,二者均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建筑设计主要从微观层面促进规划实现,主要方法是利用技术手段更新建筑形态、完善建筑功能,常见内容包括建设社会公共空间、建设低碳环保建筑等。城市规划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城市更新,主要措施是优化交通布局、控制城市用地资源分配,以及修复城市生态等,侧重于协调宏观、整体性问题,例如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协调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等 [1]。

城市更新尺度方面,城市规划宏观层面控制更新方向,建筑设计从微观层面执行宏观规划方案,尺度紧密衔接。城市规划主要是明确功能定位、更新范围,控制建筑密度与街区容积率,明确技术标准、控制城市更新风貌等宏观要求。建筑设计需要根据城市产业需求、文化特色,优化空间组合设计、优化空间利用,以及进行技术、材料创新等。

此外,城市规划负责指明功能重组方向,建筑设计负责反馈意见,倒逼规划方案优化。建筑设计根据城市规划中文化、技术导向,进行针对性设计实践。城市规划阶段调查公众需求,明确公共服务设施要求,建筑设计需要保证满足宏观规划要求。二者可能出现冲突,在实践中应动态平衡,最终实现一体化协同[2]。

二、城市更新形势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原则

(一)协调性

城市更新需要兼顾多系统,从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的多维度需求进行整体性设计。需要有机融合功能模块、城市空间与历史文化元素,避免设计割裂、突兀或者冲突。居住区避免无缝衔接高噪音区域,针对老旧小区加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3]。

(二)人性化

以人为本,从人文角度关注人的情感需求,从人的行为、尺度角度出发,构建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发展活力的生存空间。优化步行空间,加强无障碍设计,实现物理人性化;保留记忆元素,加强夜间照明、通透性设计,保证心理人性化;商品房、保障房共享配套设施,构建混合社群,设置流动摊贩区等,提升社会人性化水平。

(三)可持续

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需求多维度平衡,保证城市更新具有长期韧性,高质量利用资源。以改造为主,减少非必要拆除、重建;前瞻性、灵活性设计城市空间;丰富生物多样性,采用低碳技术;引导公众参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在城市更新形势下的具体策略

(一)整改消极空间

城市消极空间主要包括交通割裂、功能废弃、管理真空和建筑剩余等类型。其中交通割裂空间主要是指道路隔离带与高架桥下等空间;功能废弃空间主要指废弃轨道交通、废弃码头、废弃工厂等空间;管理真空空间是指权属不明确、城中村边缘地带等区域;建筑剩余空间包括屋顶、地下室以及建筑间隙等存在余量空间[4]。

城市规划方面,需要整体规划空间与功能布局,通过立体化连接交通系统、慢性优先交通线路设计等方法,优化交通结构,整合交通功能。调整用地性质,对闲置工业用地等进行改造,碎片式嵌入微小功能区,丰富整体功能。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短期租赁等引导商户激活闲置空间,通过容积率奖励等方式鼓励开发商建设公共空间[5]。

建筑设计方面,再造功能空间,通过构建屋顶农场等充分利用垂直空间;保留废弃工业场地基础结构,加强新业态融合式改造。形态干预方面,通过柔性边界设计、填充式设计等,优化建筑形态。通过艺术介入、应用模块化设施等低成本改造空间。

例如,A 市城市更新中,需要针对污染工业岸线进行整改。该区域主要问题是水质较差、滨水区利用率较低,仅为 20% 以内;沿线仓储控制率较高,约为 30‰ 。针对该区域,通过拆除违建、新增绿化带等生态修复手段,显著改善水质。保留局部工业遗产,植入休闲区等服务设施分段激活空间。以连接附近地铁站为目标,建设步行通道,完善交通网络。整改后,该区域人流量显著增高,沿岸商业区活性提升、租金上涨。

(二)基于文化元素的建筑设计

规划设计中,应充分了解城市历史,基于文化底蕴有机融合文化元素,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城市规划中明确历史风貌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严格限制珍贵历史遗迹拆除。历史文物保护式更新方面,以重要历史文物建筑为基础,采用现代材料艺术化重构历史元素,通过抽象化设计、元素创新应用等方法,现代化表达历史符号,转译文化记忆,建设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气息的城市空间。工业建筑保护更新方面,将具有鲜明特色的废弃工厂等历史工业建筑物作为锚点,重新赋予工业遗传活力。在改造建筑时,基于原始结构骨架,叠加新材料与功能区,营造古今文化融合的城市空间[6]。

(三)引进现代技术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I)等先进技术,有利于动态、精准控制全局,优化城市更新方案。数字孪生技术可以辅助城市更新科学决策,通过GIS 等技术获取全面、真实、准确的周边环境数据,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重构局部虚拟影像,方便多角度、多剖面观察,结合 BIM 技术模拟方案实施效果、预测施工风险,有利于整体调节建筑体量,优化布局、功能设计,改进方案细节。利用算法综合分析建筑形态,有利于调整视线关系,协调日照条件等环境因素,辅助动态调整参数,加强人性化、环保性设计[7]。

(四)整合建筑环境与周边环境

空间形态方面,建筑高度与天际线相协调,采用分级高度控制规划方法,根据地形地貌、整体空间形态,采用下沉式庭院设计或者阶梯式屋檐等,平衡空间形态。根据城市设计导则明确街区尺度要求,构建具有连续性的街道界面,科学控制建筑高度、屋檐高度等,结合周边建筑模数分割算法优化设计建筑体量,延续城市肌理。应结合周围建筑特点进行整改、新建,与历史建筑、现代地标式样建筑风格相协调、呼应。

功能布局方面,通过交通接驳一体化设计、混合功能互补等建设方法,有机嵌入功能区,促进功能区融合。针对城市规划中明确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区域,建筑物需要连通交通路线,嵌入地铁站、公交站等交通功能区,建筑设计中步行廊道需要紧密衔接建筑入口。促进功能互补,构建复合型功能区,建筑上层用于办公、居住时,底层需要配套设计便利店、生鲜超市等公共服务区。

生态建设方面,系统化建设城市绿网,通过垂直绿化墙、绿色屋顶等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深入融合生态元素,使生态系统渗透至建筑群中。通过风热模拟等技术分析手段,优化建筑布局设计,构建生态走廊。科学使用导风装置、遮阳系统等,多模式调节微气候[8]。

结束语:综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城市更新形势下开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活动时,应基于协调性、人性化、可持续原则,科学整改消极空间,在建筑设计中融合地方文化元素,科学利用现代技术,以及加强建筑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促进高质量城市更新。

参考文献:

[1] 鲁艾薇. 城市更新进程中文化遗产再生模式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25:19-20.

[2] 赖国伟 . 新形势下的城市更新设计实践与思考——以济南市天桥区泺口片区项目为例[J]. 居舍 ,2024,(11):110-113.

[3] 欧阳墨琳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以北京动物园宿舍小区环境提升设计项目为例 [J]. 居舍 ,2024,(10):97-100.

[4] 张晓 . 新的城市更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35):10-12.

[5] 杨智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J]. 居舍 ,2023,(17):87-90.

[6] 尹博 . 基于城市微更新视域下的东北寒地城市老旧居住区优化设计研究 [D]. 吉林建筑大学 ,2023:26-27.

[7] 吴静轩 . 遗产保护视角下的城市老工业住区微更新模式研究 [D]. 兰州交通大学 ,2023:21-22.

[8] 孙锡嘉 . 基于平面格局认知的历史地段建筑更新设计研究 [D]. 东南大学 , 2023:16-17.

作者简介:姓名:张峥嵘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86 年6 月;籍贯:湖南省娄底市;民族:汉族;最高学历:博士研究生 ;目前职称:中级; 研究方向: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