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方法探析

作者

田桂华 邰寄鸿

德惠市米沙子镇中心小学 吉林 长春 130302

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持续性的深化改革,更加重视阅读的综合价值,并对其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指导要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核心推进阅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需语文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整合教学内容,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以此打造趣味性的语文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景扮演,增强文本感悟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理念逐渐被时代发展所淘汰,新兴的教育理念愈发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恰恰是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表现。对此,教师可借助角色扮演,还原文本中的故事角色,让学生在具体化、形象化的体验中,深刻感悟人物角色的情感,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以此促使学生基于故事角色的视角,分析文本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本文的感悟,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以《金色的鱼钩》为例,该课文主要围绕鱼钩这一线索,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炊事班班长牺牲自我、照顾他人的英雄事迹。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学生需要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对文本内容进行整理,将其创作为适合表演的剧本。整个故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之后,再进行角色分配,以旁白叙事转化故事场景。通过演绎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人物角色之中,有助于增加学生对阅读的期待值,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感悟人物的心境变化,从而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有助于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文本的可读性、趣味性。

二、搭建支架,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终身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搭建合理的支架,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不谋而合。以建构主义为依托搭建阅读支架,能够让师生之间建立主体性联系,给予学生真实的、积极的反馈,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阅读支架的合理搭建,需要语文教师深入解读最近发展区理论,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情。即主要分析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点、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进而根据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具体指示,进行教学设计。当前,越来越多的文学著作被改编为影视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退了学生对纸质书籍的阅读兴趣。

对此,语文教师可搭建“情境导入— 阅读任务单——文本交流”的支架,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开展个性化阅读。围绕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阅读支架的搭建应体现出差异化,并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具体来说,在大的阅读框架下,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自行规划阅读任务单,比如确定阅读范围、制定阅读计划、撰写阅读心得等。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具体要求学生分析“鲁滨孙”的人物形象、梳理故事内容等。阅读支架的合理搭建,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有助于聚焦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在语文阅读课堂,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重要法宝。而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优化课堂互动环境,能够有效营造活跃的、激情的阅读氛围,从而让学生在氛围带动下实现深度阅读,提高阅读效果。被广泛应用于阅读中的合作学习,有助于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首先,科学分组。分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系到阅读氛围的营造。因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偏向、阅读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共同的阅读兴趣,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使团队氛围更加积极向上。其次,明确合作任务,让学生结合文本素材完成阅读目标。以《故宫博物馆》为例,课文提供了两个具体的探究任务,即画一张故宫一日游的路线参观图,以及讲解故宫内的景点。这两个任务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践性,较为适合作为学生的合作内容。之后,小组学生可以自行分配探究任务,利用图书杂志、信息网络等途径,搜集故宫博物馆的资料,再将这些资料进行汇总,共同制定特色化的线路图与讲解内容。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实现读者与作者的跨时空对话,深刻感悟文本创作的情感。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可以革新传统的阅读方式,创设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吴会玲 .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J]. 读写算 , 2020, (27): 187.

[2] 薛玮 . 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 散文百家 ( 新语文活页 ), 2020, (09):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