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

赵淑民

白银区第十二小学 730900

引言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步入深水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成为教育领域重点工作,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如何在课时压缩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面临新挑战。跨学科融合教学因其整合知识、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等优势,逐渐成为“双减”背景下重要教学模式,探究立足实际探析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现状困境,并从课程结构优化与评价机制创新两方面提出具体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提升。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现实困境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虽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现实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制约教学质量提升,多数教师长期浸润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对其他学科知识掌握程度有限缺乏跨学科融合教学经验与能力。学科壁垒森严阻碍融合进程,传统学科划分方式根深蒂叶各学科教学目标、内容编排等方面缺乏协调机制,造成知识碎片化现象普遍,学校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融合深度,行政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仍然按照传统学科分类进行,未能建立适应跨学科教学特点管理模式。教学资源配置不足限制实践探索空间,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丰富多元教学资源支持,而当前适合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资源较为匮乏,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等方面创新不足。

家校协同机制缺位导致教学效果打折,部分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跨学科融合教学认识不足更看重分数表现而非能力培养,致使学校教学理念与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冲突。评价体系滞后制约教学模式创新,现有评价体系仍以学科知识考查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获得综合能力成长,评价标准单一评价主体局限,评价方式刻板无法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有效激励与引导。这些现实困境如同一道道屏障,阻碍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健康发展,亟需通过系统设计与创新实践予以突破。

二、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小学数学跨学科深度融合教学策略

优化课程结构是推进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关键一环,需从宏观设计与微观实施两方面着手,构建主题式课程模块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围绕生活情境、社会议题或科学现象等主题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内容,形成有机联系课程单元。建立螺旋式知识结构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数学核心概念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化、层次化组织,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识网络,创设情境化学习场景将抽象数学概念置于真实生活或其他学科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推行项目化学习方式设计跨学科综合性学习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程结构优化还应注重纵向贯通与横向联结,纵向上将不同年级相关内容有机衔接,横向上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互补互融,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教学中,可通过校园超市主题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师先引导学生参观校园超市观察各类商品价格标签,引发思考商品总价计算问题自然导入小数乘法知识。随后组织学生设计绿色购物袋项目,将小数乘法与美术、科学学科融合,学生需测量设计购物袋尺寸,计算所需材料面积运用小数乘法精确计算,同时考虑环保材质选择查阅不同材料环保性能,应用科学知识判断最佳方案,还需设计购物袋外观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分组合作各司其职,有人负责计算,有人负责材料调研,有人负责美术设计最终汇总形成完整方案,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互相评价,从计算准确性、环保创意性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估。通过此类跨学科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培养环保意识与审美能力实现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体现课程结构优化促进跨学科深度融合价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评价机制,提升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实施效果

创新评价机制是保障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有效实施重要支撑,应着力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机制,改变传统单一终结性考试评价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关注。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理解、问题解决等多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突出对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评估,推行多主体参与评价方式打破教师单一评价主体局限,鼓励学生自评互评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过程,形成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机制。采用多样化评价工具根据不同评价目标与内容,灵活运用观察记录、访谈交流等评价方法丰富评价信息来源。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除法应用教学中,应当通过农场规划师项目展示创新评价机制实施效果,该项目要求学生运用乘除法知识设计一座微型农场,涉及面积计算、种植规划等多方面应用,同时融入科学植物生长、美术农场设计等跨学科内容。评价过程采用三维四阶评价模式:三维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阶指自评、互评、师评、家评。学生完成农场规划作品后先进行自我评价,反思乘除法应用情况、设计合理性,接着小组内互评从计算准确性、科学合理性等维度给予反馈。教师则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方式进行全面评价,重点关注学生乘除法应用能力与跨学科思维表现,最后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展示活动从实用角度提供建议。

结论

“双减”政策实施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机遇与挑战,跨学科融合教学作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探究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面临现实困境,提出优化课程结构与创新评价机制两方面策略。课程结构优化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主题式课程模块建立螺旋式知识结构,创设情境化学习场景推行项目化学习方式。评价机制创新则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习全过程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推行多主体参与方式采用多样化评价工具,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

参考文献

[1] 孙海红 ."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 科幻画报 , 2023(5).

[2] 郑英."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 , 2022(16):13-15.

[3] 王文婧." 双减" 下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J].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8):53-55.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2024 年度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BY【2024】G303 号)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