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
冯延梅 邰寄鸿
德惠市米沙子镇中心小学 吉林 长春 130302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能够实现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品质。这些能力与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因而,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如何通过创新课堂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算能力、直观想象能力等,是小学数学教师亟需思考的教学问题。
一、指导学习方法,强化探究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部分学生并未懂得思考的内涵,自然无法从思维的角度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此一来,即便是做大量数学习题,也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这使得学生在遇到数学问题时,总是习惯性靠猜解决,而不是通过认真动脑思考数学逻辑,从而致使数学学习非常吃力。
对此,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给予他们恰当的点拨与启发。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探寻学习方法,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其围绕数学原理、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推理。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学习框架,进而将数学知识巧妙运用到实际之中,形成善于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以“圆”为例,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是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传统教学视角下,教师通常只会按部就班地讲解、传授教材所呈现出知识。强硬要求学生熟记公式结论,会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限制其探究能力、思考能力的提升。因而,指导数学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圆进行转化,可促使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推理、分析。数学转化思想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探寻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对于革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优化小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重要方式,也是激活学生团队意识、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固然能够在课程创新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数学教师就可以采取放任手段。增强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需教师有针对性地根据各小组的学习需求,优化、创新合作方式,进而推动学生在多样化的合作探究中获取理想中的学习效果。
此外,实现合作学习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教师还应将合作探究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以此突破课堂教学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束缚。以“数据处理”为例,教师可通过设置合作任务,拓展学生的合作空间。以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究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具体合作任务如下:
任务一:小组讨论扇形统计图可以应用到的生活领域;探究可以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的生活问题;
任务二:通过实践调查探析具体的数学问题,并通过绘制扇形统计图反映真实的数据;
任务三:借助小组合作寻找解决生活问题的具体方案。
优化小组合作,并将其延伸到生活探究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让学生在综合性的探究活动中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形成团队责任感。
三、运用数学实验,提高课堂理解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师普遍偏向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尚且为时过早。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落实。因而,围绕相关的数学知识,引入科学恰当的数学实验,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不足,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验证。构建具有开放性的数学实验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广泛地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用途,进而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信心。以“圆柱与圆锥”为例,学生在探究二者体积时,便可以借助数学实验。在实验中,有的学生将圆柱体中储存的水倒置于已知体积的长方形容器中,以此来计算圆柱的体积。围绕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以结论为起点开展多样化的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堂探究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灵活掌握数学公式的应用。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实现学以致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能够在课程创新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数学探究中能够实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燕 . 拓展数学思维 , 提升核心素养——小学高段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J]. 数学大世界 ( 中旬 ), 2020, (03): 91.
[2] 范羽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J].科普童话 , 2020, (09):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