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作为高校教职工心理支持工具的案例研究
张映金
阿尔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
引言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教职工面临着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心理支持方式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讲座等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满足教职工的多样化需求。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支持工具,具有随时在线、可定制化等优势,为高校教职工心理支持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某高校引入的聊天机器人为例,对其在教职工心理支持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1. 案例背景
为有效提升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其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压力,某高校于 2023 年启动了“智慧心理关爱计划”,并引入了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聊天机器人——“知心助手”。该系统融合了自然语言处理(NLP)、情感识别与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能够准确理解用户的语言表达,识别情绪状态,并根据个体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情绪调节建议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服务。学校通过校园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教职工工作群等多个渠道对该工具进行宣传推广,同时组织专题培训和线上答疑活动,提升教职工对“知心助手”的认知度与使用意愿。
2. 聊天机器人在高校教职工心理支持中的应用表现
2.1 提供便捷的心理支持服务
在高校的工作环境中,教职工的工作节奏紧凑且复杂多变,传统的心理支持服务往往难以适配他们的时间安排。“知心助手”为高校教职工提供了一种随时可用的心理支持方式。教职工通过手机或电脑接入系统,可以随时与聊天机器人交流。系统不需要预约流程,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无论是在办公室、家中,还是外出期间,只要具备网络条件,教职工都可以使用该工具。这种服务形式使教职工可以在产生心理压力的第一时间获得回应和引导,减少了情绪问题积累的可能性。传统心理咨询通常需要等待较长时间,而“知心助手”能够即时响应用户需求,提高了心理支持的效率。
2.2 个性化的心理疏导
“知心助手”根据教职工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够识别用户的情绪状态和问题类型,并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建议。系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关键词和语义信息,判断用户是否处于焦虑、疲惫、低落等状态。例如,当用户表示工作压力较大时,系统会推荐放松技巧和时间管理方法;当检测到焦虑情绪时,系统会引导用户进行认知调整和自我调节。随着交互次数增加,系统逐步记录用户的表达习惯和常见问题,优化回应内容,提高心理支持的针对性。个性化服务基于数据处理实现,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干预策略,提升心理疏导的效果。
2.3 丰富的心理知识科普
除了提供即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知心助手”还集成了丰富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库,成为教职工获取心理科普信息的重要平台。该系统内置”心理健康知识数据库,涵盖心理学基础知识、压力管理方法、情绪调节技巧等内容。系统根据用户的问题或对话内容,推送相关的知识条目。例如,当用户询问如何改善睡眠质量时,系统会提供关于睡眠周期、放松训练等方面的信息;当用户提到职业倦怠时,系统会介绍相关成因和应对措施。系统定期更新心理健康资讯,发布知识小课堂,提供心理自评工具,帮助教职工获取实用信息。通过日常互动,教职工可以逐步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
3. 案例分析:以某教职工为例
某高校的一位青年教师张老师,近期面临着科研项目的压力和教学任务的双重挑战,出现了焦虑、失眠等症状。张老师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了解到“知心助手”后,开始尝试与它交流。
在与“知心助手”的对话中,张老师详细描述了自己的工作压力和情绪状态。“知心助手”首先对张老师的情绪进行了安抚,然后分析了他压力的来源,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例如,建议张老师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将科研项目分解成小目标,逐步推进;同时,推荐了一些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瑜伽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实践,张老师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他表示,“知心助手”就像一个随时陪伴在身边的心理顾问,给予了他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4. 聊天机器人作为心理支持工具的优势与局限
在“知心助手”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聊天机器人作为高校教职工心理支持工具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与局限。从优势来看,首先是及时性,系统能够随时响应教职工的需求,提供即时的心理支持,避免了传统心理咨询需要预约和等待的问题。其次是隐私性,教职工可以在匿名的情况下与聊天机器人交流,不用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因此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和困扰。第三是可重复性,对于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聊天机器人可以反复提供相同的建议和指导,方便用户随时回顾和实践。
然而,该工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是缺乏情感深度,虽然聊天机器人能够识别关键词并生成回应,但无法真正理解用户的情绪,也难以实现人类之间的情感共鸣和共情。其次是问题解决能力有限,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或严重的心理障碍,聊天机器人只能提供基础性的引导,最终仍需转介给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最后是数据准确性依赖,聊天机器人的分析和建议基于其内置的数据库和算法,如果数据更新不及时或算法存在偏差,可能会影响建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在推广使用 AI 聊天机器人进行心理支持的同时,也需要明确其边界,合理定位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角色。
5. 改进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聊天机器人在高校教职工心理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有必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应加强情感交互设计,通过优化语言表达和交互方式,提高聊天机器人的情感识别与回应能力,使其在交流过程中更加贴近用户情绪,例如引入适当的情感化语言和表情符号,增强沟通的亲和力。其次,需要建立聊天机器人与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衔接机制,当系统判断教职工的心理问题超出其处理范围时,应及时引导用户转介至专业心理咨询师,确保复杂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干预。最后,应持续更新和优化心理知识数据库及算法模型,结合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提升系统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同时收集并分析教职工的使用反馈,不断调整功能设置和服务内容,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心理支持服务。
结语
基于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作为高校教职工心理支持工具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应用价值。通过本案例研究可以看出,它能够为教职工提供便捷、个性化的心理支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职工的心理压力。然而,聊天机器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与传统的心理支持方式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聊天机器人有望在高校教职工心理支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鹤凝 . 基于 Seq2seq 模型的心理咨询聊天机器人的研究 [D]. 沈阳师范大学 ,2022.DOI:10.
[2] 陈樑鸿. 开放领域聊天机器人对话生成算法研究[D]. 重庆大学,2018.
[3] 董永汉. 一种网络聊天机器人的研究与实现[D]. 浙江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