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作者

俄鹏冲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庆华小学,745100

引言

在核心素养理念引领之下,小学数学教学开始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以及价值引导。数学文化包含丰富的思想方法及历史积淀,还肩负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以及人文情怀的重任。渗透文化元素之后,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科学之美与理性精神,提升学科素养,拓宽认知视野,为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探寻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一、立足核心,凸显文化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而是要把数学文化的内涵融入知识结构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思想价值[1]。在“ 圆” 的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切入点很多。一开始,老师可以问一句: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根绳子,拿一支粉笔,把绳子的一端固定起来当作圆心,另一端拉紧并转动来画出一个圆。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会很直观地感受到圆的定义,即到圆心的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在学生了解了圆的定义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看看身边的车轮、石磨、古代铜钱、圆形门窗等。这时候可以补充一些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代表着圆满、和谐。古人提出了“ 天圆地方” 的观点,用圆来表达宇宙的秩序。这样的文化拓展,学生发现数学图形不是孤立的,它与思想观念、审美价值相关联。课堂也继续延伸,可以分组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学生经过思考,知道圆的周长相同、半径相同的特点使得车轮能平稳地、连续地转动。最后设计一个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圆规、硬纸板、彩笔设计一幅“ 圆形纹样” 。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感受对称的美和规律的美。整个过程既突出了圆的基本特点,又让学生在体验、探索、创造中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深度。

二、融入课堂,丰富情境

课堂是文化渗透的主要场域,数学文化的呈现要通过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抽象的知识与现实世界建立起联系[2]。比如在“ 百分数”这一课的教学中,先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购物情境。课堂一开始就是超市促销活动的广告画面:原价100 元的商品打八折,买三件再减掉原价的 15% ,学生们就会对实际支付的金额产生好奇。这种引导让学生们进入了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分数、小数的知识,自然地引入了百分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了能让这个学习过程更生动一些,可以安排小组来进行模拟购物,分发商品的价签以及模拟的货币,每组同学都要算出折扣之后的实际价格,并填好“ 购物清单” 。学生操作时不断用百分数知识做计算,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在文化渗透环节,老师讲解古时候算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是如何高效地进行比例和百分比运算的。再联系西方早期商业活动中利息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经济交往中曾经发挥过怎样的历史作用。到了实践部分,学生扮演收银员和顾客,使用模拟货币进行结账,逐渐养成用百分数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样的一堂课,既教了学生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能,又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文化与经济文化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体会到数学是生活和社会的重要工具。

三、启发思维,提升素养

数学文化渗透的价值,不只是展示文化符号,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探索的习惯[3]。学习“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时,可以设计成一次探究发现之旅。教师先展示一些古代建筑的图片,比如拱桥、宫殿屋顶等,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几何图形,发现对称、平行、稳定性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用三角尺、量角器测量每条边的关系,在操作中逐渐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对边平行。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很多桥梁和屋顶要采用梯形或拱形结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从受力均匀、稳定性等方面给出答案,慢慢体会到几何图形在工程、建筑上的重要作用。课堂任务里,小组合作设计模型桥梁,主要结构用梯形和三角形。学生需要量一量,算一算,让模型稳稳当当的。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做中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锻炼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再加入一些文化渗透,讲讲东汉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里如何研究几何,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中严谨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样教下来,学生慢慢明白数学不只是解题工具,还是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数学素养就这样在思考和创造中得到提升。

四、回归生活,践行应用

数学文化的价值要落实到生活应用上,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4]。在教学“ 时、分、秒” 时,生活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教师可以提问:从学校到家需要25 分钟,如果放学时间是下午 4 点 10 分,到家时间是下午 4 点 35 分。学生马上就会陷入思考,并进行时间加运算。接着教师再设置一个更难的任务:上午课程安排为四节课,每节课 40 分钟,中间休息 10 分钟,从 8 点开始上课,上午课程何时结束?学生需要一步步算出每一节课的结束时间,才能得出上午的安排。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制作“ 我的一天时间表” ,要求用准确的时、分标注起床、上学、用餐、学习、休息的时间,学生在不断计算和安排中体会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为了让文化元素进入,展示古代日晷、漏壶的图片,讲讲先人如何量时间、记时间,让学生了解时间计量是如何发展的,感受数学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课堂最后留个任务,模拟火车时刻表,让学生算算从 A 站 9:05 出发,运行 2 小时 48 分钟后,到哪站?学生这样练,既练了时间运算,又练了应用意识,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时间的宝贵,慢慢养成科学安排生活的好习惯。这就是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键途径。课堂上加入文化元素,可以拓宽学生的认识范围,塑造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实践意识,使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活力和意义。未来的研究和操作应探索更多文化资源,结合教育技术与跨学科方法,形成开放且富有创新的教学形式,推动数学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芳. “ 互联网 +′′ 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 [J].中国新通信, 2023, 25 (16): 206-208.

[2]李瑞宝.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J]. 科学咨询,2022, (10): 221-223.

[3]侯应娣.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2,(12): 59-61.

[4]王红琴.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J]. 数据, 2022,(02): 164-166.

作者简介:俄鹏冲(1985.03—)男,汉族,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县人,本科,初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