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媒体融合大环境下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研究

作者

尚月熙

德宏州融媒体中心

引言: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指的是将汉语新闻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如,蒙古族、满语、维吾尔语等,进而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新闻获取需求。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须对其加以研究,以便促进新闻内容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一、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的意义

在媒体融合大环境下,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均拥有属于自身的语言。在进行新闻内容传播过程中,少数民族人民无法了解新闻内容,通过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可以消除语言障碍,促进新闻内容的传播。其二,有助于跨区域文化交流。语言是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将新闻内容翻译成少数民族语可以表达不同的观点,有效进行彼此文化的交流。其三,有助于提升新闻可信度。在新闻报道工作中,若存在错误理解问题,会导致失去公众信任。因此,需要进行少数民族语新闻的准确翻译,从而提高新闻媒体的公信力[1]。

二、媒体融合大环境下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的策略

(一)明确翻译特点,完成精准翻译

在进行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时,翻译人员应明确其翻译特点,进而完成精准翻译任务。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包括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想价值观等,因此,翻译人员应对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加以了解,明确其不同语言所代表的含义,才能实现精准翻译目标。例如,汉语中的“绿帽子”在藏语中并无此说法,因此,翻译人员应注意相关词语的翻译。对一些专用的政治术语,翻译人员应建立政治术语库,从而通过正确的形态进行新闻内容翻译,避免出现错误性理解问题,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总之,少数民族语与汉语言之间具有较大差异,需要翻译人员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语言使用方式,进而达到新闻内容精准翻译的目的。

(二)应用技术赋能,提高翻译效率

在对新闻内容进行少数民族语翻译时,为了提高翻译效率,翻译人员可利用技术赋能,进而通过先进技术快速完成翻译任务。其一,APP 翻译。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上的 APP 软件完成不同民族语言的翻译任务。因此,翻译人员可提前在手机中下载对应的民族语言翻译 APP,并对汉语新闻内容进行翻译,以免出现错误。其二,AI 翻译。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翻译人员可借助 AI 工具对汉语新闻含义进行翻译,进而翻译成需要的少数民族语言,可完成高效翻译任务。其三,多媒体协同翻译。在对新闻内容进行翻译和传播时,可借助多媒体协同翻译技术添加双语字幕,以便提高少数民族人们的观看新闻体验。

(三)培育双语译者,提升翻译效果

在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工作中,为提高翻译效果,应注重对双语人才的培养。应明确双语译者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同时具备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并对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在新闻内容翻译时进行语言的精准转换,以便传递相同新闻含义。与此同时,要求双语译者具备新闻媒体行业的专业知识,并对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历史、科技等领域知识进行全方位了解,才能明确其基本含义,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的正确新闻翻译。在培养双语或多语人才时,不仅应对其进行各民族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让学生开展大量的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实践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而提高其翻译效果[2]。

(四)构建联审机制,避免翻译错误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为了有效进行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工作,应构建联审机制,避免出现翻译错误。其一,打造中央—地方联审机制。在完成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工作后,地方应对其进行初步审核,审核通过后,由中央有关部门进行复审,联审通过后,才能进行少数民族语新闻的发布。其二,八省区术语联合审定机制。由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八个少数民族省份邀请双语专家进行联合审核,确保新闻内容中的专业术语使用规范,避免出现翻译错误内容,进而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不但可以解决语言障碍问题,有效获取新闻信息,还能促进跨区域文化交流,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明确翻译特点、应用技术赋能、培育双语译者、构建联审机制等方式进行翻译,从而提高少数民族语新闻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东智加.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新闻写作与翻译工作的研究[J].传奇故事,2022(38):65-66.

[2]克力木江·奥布力咯斯木.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新闻写作和翻译工作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2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