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面向 6G 的太赫兹通信信道建模与抗干扰算法设计

作者

何春强

身份证号:510622198704085418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6G 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致力于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以及更广泛的连接。太赫兹频段具有频谱资源丰富、通信速率高、方向性强等特点,成为 6G 通信潜在的关键频段。然而,太赫兹通信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信道特性复杂多变以及干扰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性能表现。因此,开展太赫兹通信信道建模与抗干扰算法设计研究,对于推动 6G 技术发展、实现太赫兹通信的可靠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在太赫兹通信信道建模与抗干扰算法方面已开展大量研究。在信道建模领域,国外研究机构通过大量实测,对太赫兹在不同场景下的传播损耗、时延扩展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多种经验模型和半经验模型。国内研究团队则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太赫兹信道建模方法进行改进,使其更符合国内的通信环境需求。在抗干扰算法方面,国际上已提出基于自适应滤波、机器学习的抗干扰方案,但在太赫兹通信特殊的信道环境下,这些算法的性能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内相关研究也在积极探索,尝试将智能优化算法与通信信号处理相结合,以提升太赫兹通信的抗干扰能力,但目前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应用仍有一定差距。

二、太赫兹通信特点及在 6G 中的应用

(一)太赫兹通信特点

太赫兹频段的电磁波兼具微波和光波的特性。在频谱资源方面,太赫兹频段拥有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频谱,能够满足 6G 超高速数据传输对带宽的需求;在通信速率上,太赫兹波的高频特性使其可以实现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有望突破现有通信技术的速率瓶颈;在方向性方面,太赫兹波波长极短,能够实现高增益、窄波束的信号传输,提高通信的安全性和抗干扰能力。

(二)在 6G 中的应用场景

在 6G 时代,太赫兹通信可应用于多个场景。在高速无线接入场景中,太赫兹通信能够为用户提供数百 Gbps 甚至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满足高清视频流、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等大带宽业务需求;在短距离通信场景,如芯片间通信、设备内部通信,太赫兹波的短波长特性使其可以实现更紧凑的通信模块设计,提高设备集成度和性能 ;此外,在卫星通信与空间通信领域,太赫兹通信的高方向性和抗干扰能力有助于实现卫星与地面、卫星与卫星之间的高速、稳定通信。

三、太赫兹通信信道建模

(一)信道传播特性分析

太赫兹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大气分子吸收、雨雾衰减、障碍物遮挡等多种因素影响。大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分子对太赫兹波存在特定频率的吸收峰,导致信号强度随传播距离快速衰减;雨雾等天气条件会增加太赫兹波的散射损耗;而建筑物、植被等障碍物则会引起信号的遮挡和反射,产生多径效应。深入研究这些传播特性,是建立准确信道模型的基础。

(二)信道模型构建方法

太赫兹通信信道模型构建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测建模和仿真建模。理论分析方法基于电磁波传播理论,结合太赫兹波的特性,推导出信道参数的计算公式,但由于实际环境复杂,该方法往往存在一定局限性。实测建模通过在不同场景下对太赫兹信道进行测量,获取信道参数的实际数据,进而建立经验模型或半经验模型,这种方法能够真实反映信道特性,但测量成本高、耗时久。

四、太赫兹通信抗干扰算法设计

(一)干扰源分析

太赫兹通信面临的干扰源主要包括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以及环境噪声干扰。同频干扰来自于其他使用相同频段的通信设备,在太赫兹频段频谱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同频干扰问题尤为突出;邻频干扰则是由于太赫兹通信设备的带外辐射对相邻频段设备产生的干扰;此外,环境中的电磁噪声、热噪声等也会对太赫兹通信信号造成干扰,影响通信质量。

(二)抗干扰算法设计

基于智能优化的干扰抑制算法:引入智能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对太赫兹通信信号的发射参数进行优化。通过调整发射功率、频率、相位等参数,使信号避开干扰频段或降低干扰强度,从而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自适应抗干扰算法:设计自适应抗干扰算法,根据实时检测到的信道状态和干扰情况,自动调整通信系统的参数。例如,当检测到干扰信号强度增大时,自动切换到抗干扰能力更强的调制方式或编码方式,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仿真与结果分析

(一)仿真环境搭建

利用 MATLAB、NS - 3 等仿真软件搭建太赫兹通信仿真环境。设定不同的信道场景,包括室内场景、室外视距场景和非视距场景;模拟多种干扰源,设置不同的干扰强度和频率;同时,对设计的抗干扰算法进行编程实现,以便在仿真环境中进行测试。

(二)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仿真,对比不同信道模型下太赫兹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信道容量等,验证信道建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对设计的抗干扰算法进行性能评估,分析其在不同干扰条件下对通信系统性能的提升效果,如降低误码率、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等,从而为算法的优化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面向 6G 的太赫兹通信信道建模与抗干扰算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太赫兹通信特点及应用场景,构建了太赫兹通信信道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抗干扰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合理的信道建模能够准确反映太赫兹信道特性,为通信系统设计提供依据;而设计的抗干扰算法能够有效抑制干扰,提升太赫兹通信系统的性能。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开展太赫兹通信信道的实测工作,尤其是针对复杂多变的实际场景,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道数据,完善信道模型。在抗干扰算法方面,可探索将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太赫兹通信相结合,提高算法的自适应能力和抗干扰性能。此外,还需加强太赫兹通信器件和系统的研发,推动太赫兹通信技术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黄锐,杨欣欣,李铎,等.基于异构网络聚合的6G非独立组网方案[J/OL]. 电信科学,1-12[2025-05-3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03.tn.2025052 8.1013.008.html.

[2]龚晔.面向太赫兹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资源分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24.DOI:10.26969/d.cnki.gbydu.2024.001713.

[3]龙腾,邢中玉.太赫兹通信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分析[J].长江信息通信,2024,37(03):69-72.DOI:10.20153/j.issn.2096-9759.2024.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