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阈下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研究
张伊瑜 蔡丛
广州南方学院 广东广州 510970
引言
(一)时代背景:文化传承与党建创新的双重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需“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红色音乐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艺术载体,既蕴含革命历史记忆,又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其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建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二)理论价值:红色音乐文化的多维属性
红色音乐文化具有三重核心特质:其一,历史性,如《黄河大合唱》《绣红旗》等作品记录了革命历程,承载着集体记忆;其二,民族性,融合传统音律与红色叙事,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审美;其三,教育性,通过旋律与歌词传递理想信念,具备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功能。这种“以乐载道”的特性,为高校党建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资源。
(三)现实意义:破解高校党建与文化传承的实践困境
当前高校党建存在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等问题,而红色音乐文化以其艺术性、感染力,可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增强党建吸引力。同时,在文化传承层面,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多停留在文本层面,缺乏情感体验,红色音乐的沉浸式传播能深化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实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一、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党建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校党建中的红色文化应用现状
近年来,高校普遍重视红色文化育人,通过党课、实践活动等形式传播红色精神,但仍存在以下局限:载体单一化,主要依托场馆参观、理论讲座,缺乏艺术化表达。专业融合不足,未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优势。长效机制缺失,活动多为阶段性开展,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成果转化。
(二)红色音乐文化的独特优势
与传统红色文化载体相比,红色音乐具有情感穿透力强,例如《我和我的祖国》激发集体共鸣、借助新媒体平台触达青年群体传播范围广、可通过创作、演出等形式深化参与实践延展性高等特点,其融入党建工作可激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二、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党建的三维路径构建
红色音乐作为“活态遗产”,通过旋律符号实现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在沙湾古镇采风时,支部成员亲身体验到粤剧《山乡风云》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如何通过音律穿越时空。美育思政理论则揭示,如《象王行》的庄严旋律能有效激发文化自信。这些理论共同构成“双轮驱动”模型:红色音乐作为文化载体唤醒情感认同,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形成长效机制。
(一)思想引领维度:专业赋能,深化红色文化认同
课程思政融合方面,在音乐专业课程中挖掘红色音乐元素,如分析《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理解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支撑方面,成立红色音乐文化研究小组,系统整理本土红色音乐史料,如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民谣、抗战歌曲,形成研究成果并融入党建理论学习。师生共研机制方面,组织“红色音乐与党建”专题研讨会,鼓励师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如红色歌曲的当代传播策略分析。音乐系开设“红色音乐赏析”微课,由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解析《映山红》等作品的旋律结构与情感表达,将艺术分析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提升理论学习的感染力。
(二)文化浸润维度:搭建平台,营造沉浸式育人环境
通过打造“红色音乐角”,陈列经典乐谱、唱片及演出影像,定期举办小型音乐会;建设线上平台,发布红色音乐故事短视频,拓展传播阵地;与如珠江钢琴红色音乐文化教育基地合作,开展“行走的党课”,通过实地参观、现场演奏等形式增强体验感;在国庆、建党节等节点举办红色音乐展演,如改编红色经典为音乐剧、合唱比赛等,营造仪式感。音乐系师生赴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开展“红色音乐中的党史”主题党日活动,在文物与音乐的交织中感悟历史,活动后学生自发创作歌曲《传承的旋律》,实现从“接受者””到“创作者””的角色转变。在番禺沙湾古镇,师生抚摸百年蚝壳墙,聆听老人哼唱的革命小调《农运小调》“农友团结紧哟,推翻旧世界 ...”这些濒临消逝的音符,这些鲜活素材最终创编成音乐剧《薪火·沙湾》,让沉睡的地方红色历史重焕生机。校园里,“会说话”的文化墙悄然竖立,聆听《绣红旗》背后的故事:江姐在狱中用被面绣制五星红旗时,狱友们轻声哼唱的正是这首旋律。
晨光微曦中,“班班有红歌”计划让《红旗颂》的号角代替起床铃,红色基因在日复一日的吟唱中渗入血脉。
三)实践创新维度:品牌塑造,推动”党建 + 专业”深度融合
组建“雅音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高雅音乐下乡行”活动,将红色歌曲与乡村文化振兴结合,如为从化区乌土村创作村歌,融入红色元素与本土风情。以红色历史为题材,组织师生创作原创作品,如音乐剧《踵事增华,笃志奋进》,通过编创过程深化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与文化机构、中小学合作,建立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基地,开展“红色音乐进校园”活动,形成“高校——社会——中小学”协同育人链条。
三、实施成效
(一)育人实效显著提升
2025 年春季,音乐系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数量激增,申请率显著提升。在思想汇报中,王同学写道:“乌土村陈伯跟唱时颤抖的双手,让我明白音乐不仅是艺术,更是薪火相传的使命。”更值得关注的是,专业课程思政融入率从 31% 提高到 80% ,《和声学》课堂分析《红旗颂》的和声进行,解读为何增四度音程能营造崇高感;《作曲技法》课要求学生用岭南音调创作红色主题。《绣红旗》沉浸式剧场,让革命者绣红旗的场景穿越时空重现舞台。
(二)创新突破形成示范
沙湾古镇采风的成果形成良性循环,收集的民谣经专业创编,通过下乡演出反哺民间。创建了“采风——创编——展演——反哺”四步循环模式,在沙湾古镇采集的民间音调,经创编后通过下乡义演反哺基层。在制度层面,红色艺术实践被纳入成长学时体系,学生排演的《绣红旗》,让狱中绣红旗的场景穿透时空,观众伸手可触虚拟的针线。
结语
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是文化传承与党建创新的双向赋能。本研究构建的“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实践创新”三维路径,通过专业特性与党建需求的深度耦合,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行动的递进式育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红色音乐文化的学术研究,拓展数字化传播路径,推动“党建 + 艺术+ 科技”的融合创新,为高校党建工作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海磊 . 红色资源融入艺术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J].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21(04):171-180.
[2] 张雪. 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4.
[3] 林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J].贵州警察学院学报 ,2024,36(04):107-113.
[4] 汲秋宇 . 红色文化传承与学生党支部建设融合路径研究 [N]. 黑龙江日报 ,2024-06-06(007).
该论文为 2024 年度校级党建研究课题(编号:2024XDJ1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