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思政表现性评价的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朱丹

重庆市大渡口区双山实验小学 重庆九龙坡

引言

在新时代培养人才根本任务的推动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有着迫切需求,需打破以往评价只看重知识死记硬背、不重视实际运用的限制。当下明显存在学生知道道理却不付出行动的情况,让以前的评价方法没办法完整地评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程度。有一种理念叫知行合一主要讲的是知识和实践要统一,把这个理念融入到思想道德的表现评价里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方面的知识变成实际的行为。这个研究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里思想道德表现评价的理念定位还有实行办法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究,能够在提升思想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给出一些理论方面的参考和实际操作的办法。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思政表现性评价的理念定位

(一)从知识转化角度明确评价定位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里的知识转化绝非简单的理论记忆,是学生把课堂所学思政知识深度内化后从而外化为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的复杂过程,过程中表现性评价起关键作用,靠设计如时政热点辩论、道德两难问题分析等多样化学习任务,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主动运用知识。就像在“网络道德规范”教学当中,教师可设置模拟网络舆论事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事件里的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评价时不但关注学生答案准确性更看重其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价值判断及团队协作表现。通过这样的评价教师得以清晰洞察学生知识转化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达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1]

(二)从社会实践角度明确评价定位

社会实践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场域,与连接课堂知识和社会实践的表现性评价紧密相连。在社会实践里学生走出校园把理论知识应用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真实场景中,比如“法治宣传进社区”活动,学生需要自行策划宣传方案、制作普法材料向居民讲解法律知识。在此期间表现性评价围绕着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法治观念实际传播效果来展开,评价主体不限于教师还可纳入社区居民反馈,经多维度评价全面衡量学生在社会实践里思政素养的提升状况。基于社会实践的这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深切体会思政知识现实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达成思政教育知行合一目标。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思政表现性评价的路径

(一)多元评价主体合力推进评价机制

想要提升思政表现性评价的成效,重点是建立多元主体一起协作的评价体系。像老师这种专业的评价人员会通过在课堂上观察、对学习任务分析等办法,从知识领会、价值判断、思维成长这些方面给学生做出比较全面的评定。就好比在“宪法精神”这个主题的学习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以及法律案例分析报告,给出专业的评价。在“模拟政协提案”“校园法治辩论”这类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参照评价标准展开反思与交流,在小组合作里相互学习、一同进步。家长以家庭生活作为观察的范畴记录学生在践行家庭美德、参与家务劳动等平常的表现,为评价提供贴近生活的角度。社区人员从社会实践的角度,针对学生在社区普法宣传、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进行评价。要保证多元评价顺利开展,需搭建规范的协作机制和数字化支撑平台。打造教育信息化的平台,能做到及时收集评价数据还能智能分析。同时制定《多元评价实施细则》把各个主体评价的职责、流程和标准制定清晰。比如某学校通过“思政成长云平台”汇总各方面评价数据,生成能看的成长图谱,帮老师准确了解学生发展情况。实际情况显示这个机制让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提高了一些,家校社一起教育孩子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

(二)重要评价反馈及时改进评价方式

优化思政表现性评价的关键环节在于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需改变传统结果导向反馈模式而转向过程性、发展性反馈,采用量化评分、质性评语、改进建议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反馈法,如在“社区法治实践”项目评价中,既要肯定学生法律知识运用的准确性又要指出宣传形式单一、互动不足等问题,提供情景模拟、案例故事化等改进建议。反馈优化评价方式需从多维度展开的系统性革新,在评价指标方面构建起保障评价稳定性的“基础指标”与能根据社会热点与学生需求灵活调整的“动态指标”相结合的体系,在评价方法上融合表现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并利用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以对比分析进步幅度,在实施层面建立起“周反馈 - 月总结 - 学期诊断”分层评价周期针对长期项目采用“里程碑式”过程评价,某教育实验区实践表明可使评价信效度提升 38% 、教师教学策略调整的精准度提高 55% 从而有效提升课程育人质量。

三、结语

通过构建知行合一导向的思政表现性评价体系,在理念定位达成知识转化与社会实践双向聚焦。本研究在实施路径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与动态反馈改进机制,有效解决传统评价知行分离问题并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可操作性方案,不过在样本范围、评价工具普适性等方面存有不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实践验证范围、探索智能化评价工具深度应用以持续深化知行合一理念于思政教育评价中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 马振英 . 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命题评价改革案例 [J]. 天津教育 , 2022(26):40-42.

[2] 李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专册教学策略初探 .”试题与研究1(2022):182-183.

作者:朱丹 女 1994.10 大学本科 小学初级 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