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本百草园”的乡村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王洁
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实验学校
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教学资源匮乏,难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而跨学科教学以其综合性、实践性等特性成为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径,因此,探索“课本百草园”视角下乡村小学语文跨学科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创新的要求及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基于“课本百草园”的乡村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现状
1. 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学生围绕课本知识进行学习,对于学科知识之外的接触面较窄,导致学生缺乏跨学科思维和相关的知识储备,学生酒难以将语文学习与大自然、科学、艺术等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文字和语言的学习,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思维。
2. 教学资源匮乏
乡村学校教学设施及图书、多媒体设备等都较为落后,不能为跨学科教学提供更多素材与实践空间。学校图书馆藏量较少且书籍较为陈旧,不能满足学生对不同层面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教学设备较差,使教师无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跨学科教学,使跨学科课堂变得枯燥。这些条件限制了“课本百草园”跨学科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使学生跨学科探究与创新受到束缚。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乡村小学生由于长期接受教师讲授式、灌输式的教育,自主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在跨学科活动中,面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交流,学生不知道主动探究与学习,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于等教师给出答案,而不是自己去发现答案、解决问题,这种依赖性的束缚制约了学生主体在跨学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学习和创新。
4. 缺乏跨学科实践机会
乡村小学跨学科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少,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周围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动手操作,学校缺乏组织学生参加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经验和资源,学生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只能停留在课堂学习,无法在活动中进行知识迁移和操作,学生的跨学科积极性、参与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基于“课本百草园”的乡村小学语文跨学科的策略
1. 构建“课本百草园”主题课程
跨学科主题课程是打破学科壁垒和拓宽学生知识领域的重要途径。通过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自然、科技、文化等方面元素,结合乡村本土资源,开发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课程,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从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切入,设计“走进大自然”主题课程,课文展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视角欣赏课文、从科学的视角学习森林生态系统、从美术的视角欣赏景色色彩和构图,融合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设计系列学习活动,如动手制作美景手抄报、绘制森林生态系统图等,让学生在学科综合学习中走进课文,并拓宽知识空间、提高学习能力。
2. 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
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和纽带,是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乡村自然环境、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展“课本百草园”跨学科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
比如:教师结合小学语文课文《乡下人家》,开展乡村生活体验跨学科实践,这篇课文展现了一幅乡村生活美画卷,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观察风景农事,体验中结合语文知识,记录乡间生活点滴;结合科学知识,了解农作物种植与生长;结合美术知识,进行乡村风景写生,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乡村生活手工艺品,比如:稻草小动物制作,把语文、科学、美术、手工等知识融入制作中,感受乡间生活之美好,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
3. 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
整合多学科教学资源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基本保障。突破学科局限,鼓励教师跨学科教研、集体设计“课本百草园”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发挥教师团队的智慧,丰盈教学内容;整合互联网资源,搜集有关乡村自然与人文的跨学科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大的教学支架,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
例如,围绕课文《牛郎织女》组织学科教学资源整合,这篇课文包含着较多的文化内涵与科学知识,教师可以组织语文教师、历史教师、科学教师等多学科教师共同开发基于“传统与科学”这一主题的跨学科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析课文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教师可讲解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及发展,牛郎织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科学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星座的科学知识,星座的形成及命名等。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搜集牛郎织女传说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现代天文学关于星座的相关研究进展等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
4. 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
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自主学习精神是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学习情境中的知识综合运用。
例如,从《赵州桥》开始,教师设计出“古代建筑之美”课程,教师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历史价值,学生可以从课文角度探索课文的写作手法,从历史角度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从科学角度了解赵州桥的结构原理,再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如“赵州桥的拱形结构是什么科学原理呢?”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去自主解答。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图书报刊、上网搜索资料甚至到当地实地考察古建筑找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新体会,培养了自主能力,也提高了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5. 拓展跨学科实践平台
跨学科实践平台的拓展,有助于学生把跨学科的理论知识跟生活实践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平台来了解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例如,教师围绕课文《火烧云》开展“天空的颜色”跨学科实践活动。课文描述了“火烧”的美丽景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通过美术课感受天空的颜色,通过科学课了解“火烧”的形成原理。[2](4)基于此,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在不同时间观察天空的颜色并尝试用画笔记录下来。教师还可聘请科学教师为学生讲解“火烧”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从科学视角看待自然现象。此外,教师可带领学生撰写观察日记,将语文、美术、科学都融入学生的观察日记中,让学生的跨学科知识“接地气”,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束语:
乡村小学语文在新时代应该改变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局限。通过对乡村小学语文跨学科“课本百草园”的探索,让我们看到打破学科界限,链接乡村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经验、思维习惯的实践可能性。以后希望在跨学科教学领域努力,继续完善教学,链接乡村更多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高 红 方 . 小 学 语 文 跨 学 科 教 学 的 实 践 探 索 [J]. 小 学 教 学 研究 ,2025,(13):32-34.
[2] 谭芳 . 跨学科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探索与效果评估 [N]. 科学导报 ,2025-03-11(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