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探讨

作者

陈庆华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植检植保站 652400

引言

新时期,农产品逐渐成为餐桌上的主流产品,稻米的质量引起消费者持续关注。泸西县水稻种植受冷浸田、品种退化、水利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产量与品质有待提升,绿色高效栽培成为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化品种结构、集成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措施,可落实水稻生产过程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后续管理与生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1 品种选择

水稻种植考虑地区基本情况,选耐低温、耐涝品种,替代抗逆性差、易退化的传统品种。泸西县基本田地状况下,选耐低温、分蘖力强的品种,防止出现减产,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存活。避免低温影响,选生育期适中或偏短的品种,为水稻成熟提供有利气候条件。选种时优先选抗白叶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的品种,以应对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品种产量潜力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选经试验验证、持续高产的品种,选米质优、出米率高的品种,保障水稻收获质量与产量,以获更高市场价格,增加农户收入。

1.2 种子处理技术

播种前3 天,将种子均匀摊开在干燥通风环境晾晒,定期翻动使其均匀分布,动作要轻柔,以打破休眠、提高吸水能力和发芽率。晾晒后实施种子消毒工作,用 0.1% 高锰酸钾溶液、0.3% 次氯酸钠溶液浸泡 20 到 30 分钟,消灭病菌以及虫害,之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残留消毒剂。将种子放入 30C 温水中浸泡 48 小时,期间翻动 2-3 次,保证吸水均匀且避免下层种子因温度过高受损。浸种后沥干水分,置于 28-30℃温暖环境催芽,防止过多积水引起烂种,催芽时保持环境湿润。待芽长至 0.5 厘米时播种,有利于幼苗正常发育,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2 苗床准备与旱育秧技术

2.1 苗床选择

水稻种植地块的选择与整理,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优先选取地势平坦、排灌便捷的地块,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开展,能够保持较好水分。土壤要求肥沃,且无动物频繁践踏,为水稻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菜园地或冬闲田土壤条件优良,病虫害基数相对较低,可作为水稻种植区域。地块的地下水位应控制在 50厘米以下,避免苗床积水致使水稻烂根。整地时采用机械旋耕使土壤细碎,深度保持在 20-30 厘米,维持土地整体结构。采取格田整地,确保苗床无积水残留,以此改善种植结构、满足肥料供给足。根据大田种植面积合理规划苗床大小,通常每亩大田需配备25-30 平方米苗床,符合大田移栽情况,保障秧苗数量充足。

2.2 旱育秧关键技术

基质有利于旱育秧正常发育,品质对秧苗生长起决定性作用。将腐殖质、稻壳、蛭石按 5:3:2 比例混合,保证基质基本生长状况。实行深翻并积极开展消毒工作,幼苗能够更好的呼吸,将基质均匀装填至育秧盘。添加石灰调使pH 值调节至 5.5-6.5,促使秧苗健康发育。播种是旱育秧的关键手段,保障出苗率与秧苗密度,每孔播 2-3 粒种子。覆土厚度严格控制在 0.7-1.0 厘米,过薄可能干扰种子出苗,厚度过大影响种子发芽。播后覆盖地膜,营造保温保湿的发芽环境,待出苗率达 30% 时及时揭膜,避免膜内高温灼伤幼苗。苗期水分管理促使旱育秧技术高效开展。出苗前维持苗床湿润,助力种子萌发与根系发育;秧苗长至 3 叶期后,增加浅水层,能提升土壤温度,有利于合理蓄水,满足水稻秧苗生长需求。移栽前喷施送嫁药,减少病虫害传播渠道,为培育健康茁壮的水稻打下基础。

3 大田整地与移栽技术

3.1 实施整地

本地区田地状况应引起关注,增强水稻管理水平极其关键。挖沟排水有利于地下水位不断降低,为水稻生长营造适宜环境,使土壤温度持续提高。排水能增强土壤透气性,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秋翻地也是重要环节,为打破犁底层,翻地深度应控制在 15-18 厘米,增加土壤深度,提高田地品质。采取深松与耙耕方式式,使土壤不断细化,提升保水保肥能力,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

3.2 移栽技术

移栽水稻合理运用机械化手段,时间与密度应是重点关注对象。移栽时间根据气候条件确定,当5月初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这种状况下移栽成活率高,插秧质量得到保障。常规稻移栽密度每亩需达2.5-3.0 万穴,每穴3-4 粒谷苗;杂交稻每亩宜控制在 1.8-2.0 万穴,每穴 3-4 粒谷苗,保障群体与个体协调生长,实现提质增产目标。机械化插秧是提升效率与质量的主要方式。实际操作时,株距设置为15-20 厘米,行距保持在25-30 厘米,插秧深度维持在1 至2 厘米,确保秧苗分布均匀、生存空间合理。田间应保持 1 厘米浅水层,为水稻成活与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机械化插秧有利于种植户经济收益大幅提高,保障良好的水稻秧苗生长状态,避免人工操作引起失误。

4 水肥一体化管理

4.1 水分管理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水分管理与产量、品质直接挂钩。分蘖期应用浅水灌溉,水层保持 3 厘米,增强根系抵抗力与抗逆性,维持田地湿润状况。有效分蘖达80% 时,及时晒田到田面开裂,提升成穗率,有效减少无效分蘖,保证根系良好发育。孕穗期作为水稻生长的重要时期,应采用深水灌溉,将水位保持在4-6厘米,为幼穗发育创造良好环境,保障良好的水分条件。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层,满足水分需求时,有效预防因水过多引发的倒伏和病害。灌浆期是籽粒形成与充实的重要时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能促使根系呼吸与养分吸收,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临近收获时,在收获前15 天排干田间积水,便于后续收割工作,促使籽粒较好成熟,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

4.2 科学施肥

水稻施肥可采用机械灌溉施肥技术。基肥水稻施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每亩施腐熟有机肥 1000 公斤与复合肥 50 公斤,在田地全层施入,前者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全面养分,后者补充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保障田地养料充足。分蘖期生长旺盛,每亩施 75 公斤尿素并分次施用,避免引起烧苗,需氮肥促分蘖与叶片发育。穗肥影响了穗粒质量,每亩施复合肥 113.5 公斤、尿素 75公斤、氯化钾 75 公斤,分两次施用以保证养分持续供给。抽穗期是水稻发育的重要阶段,科学施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极其重要,将叶面肥均匀喷洒于叶片,使水稻快速吸收营养成分,结实率、千粒重明显提高。水稻发育过程中肥料合理施用,符合土壤改良与植株养分需求,有助于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为农户收入持续提高打下基础,符合民众的基本生活要求。高效绿色栽培技术应不断进行创新,为水稻稳产高产做好铺垫,维持生态平衡,避免引起环境污染。未来,应增加政策的支持力度,强化技术研发与推广,让环保栽培技术成为守卫粮食安全、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贾世武 . 六安市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探讨 [J]. 新农民 ,2025(16):55-57.

[2] 乔琳 . 江阴地区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及病虫害精准绿色防控技术[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5,28(02):160-162.

[3] 李钊容 , 黎远 . 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要点 [J]. 种子科技 ,2024,42(20):67-69.

[4] 杨光军 , 谭德猛 , 刘铁梅 .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 [J]. 耕作与栽培 ,2024,44(0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