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赋能·五维联动”:实践教育生态链驱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耦合机制研究
王宁
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东莞市 523808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本文以生态学视角为切入点,将实践教育视为一个动态演进的生态系统,试图通过认知、实践、创新三个阶段的逐步赋能,以及课程、科研、产业、社会、虚拟五个维度的协同联动,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促进实践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协同作用,以实现高质量教育。
1. 三阶赋能:实践教育生态链的演进路径
1.1 认知赋能:知识建构与理论奠基
认知赋能作为实践教育生态链的逻辑起点,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基石,在教学上更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构建与理论的深度奠基。高校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构建科学、前沿的课程体系,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前沿理论 [1]。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创新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培育他们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实践赋能:能力提升与经验积累
实践赋能是连接认知与创新的关键环节,更是实践教育生态链的核心内容。为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高校必须打造多元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使他们能够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 [2]。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根据实践反馈去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并不断为之努力,进而为创新做好准备。
1.3 创新赋能:思维突破与价值创造
创新赋能是实践教育生态链的价值升华,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现代企业越来看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鼓励他们不断进行思维突破与价值创造。所以,高校需要给学生营造出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现实中转化,提高学生对创新的体验感与价值感。另外,高校还可给学生提供创业辅导,让学生可成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将能量与物质循环利用,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五维联动:实践教育生态链的运行机制
2.1 课程实践:理论与实践活动融合
课程实践是实践教育生态链的基础环节,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才可真正实现知行合一[3]。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将实践环节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设计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还可建立科学的课程实践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习效果,为他们的后续实践环节奠定基础。
2.2 科研实践:探索未知与知识创新
科研实践是实践教育生态链的重要引擎,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探索未知领域知识,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推动他们的知识创新。高校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并为他们申报科研项目提供经费,以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促使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努力成为新时代科技强国的青年栋梁。
2.3 产业实践:对接需求与服务社会
产业实践是实践教育生态链的关键纽带,高校通过将人才培育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能够有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所以,在新时期,高校要积极与现代企业间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去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在参加企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研发中培育出良好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进而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2.4 社会实践:责任担当与价值引领
社会实践是实践教育生态链的重要延伸,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价值引领能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文化传承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当学生在基层中体验生活时,还会产生新的感悟,深刻认识到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育出较强的同理心与奉献精神。
2.5 虚拟实践:技术赋能与模拟仿真
虚拟实践是实践教育生态链的创新补充,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环境与仿真场景,高校可给学生提供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虚拟现实技术与增强现实技术下重复练习,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学习化学、临床实验等专业的学生,既可确保个人安全,也可在减少成本的情况下增强实验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的虚拟实践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为他们分享与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反馈,让学生在技术赋能的条件下提升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3. 实践教育生态链的耦合机制分析
3.1 能量流动:资源整合与高效运用
实践教育生态链的耦合机制先体现在能量流动上,也就是资源的整合与高效运用。实践教育生态链如同自然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中需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运用。作为生态链的核心节点,高校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如师资、设备、资金、信息等。如此,就可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将课程、科研、产业、社会等实践环节有机融合,以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从而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3.2 协同进化:多元主体互动与共赢
实践教育生态链的耦合机制还体现在协同进化上,即多元主体的互动与共赢。实践教育生态链就好比是自然生态系统,物种之间也有着共生关系,这就需要高校积极增强与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合作关系,形成育人合力。通过校企合作,可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通过校研合作,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精神;通过校社合作,可将社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3.3 动态平衡:实践教育的长远发展
实践教育生态链的耦合机制最终要实现动态平衡,即实践教育的长远发展。实践教育生态链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追求生态平衡,以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平衡,持续发展。所以,高校必须要应建立实践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时监测与不断评估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地调整。同时,高校还要根据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实践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保持实践教育的先进性与适应性,为实践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结束语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重视实践教育生态链的构建,这样就可通过认知 - 实践 - 创新三个阶段的逐步赋能,以及课程、科研、产业、社会、虚拟五个维度的协同联动去打破传统实践教育的局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昊灿 , 李妍 . 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06): 21-28+89 .
[2] 潘瑾.“双高计划”背景下“三阶四位五维”心理育人体系的探索——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 [J]. 北京教育 ( 德育 ),2024,(04):87-91.
[3] 焦连志 , 海燕 .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38(05):32-37.
作者简介:王宁(1996.11-)男, 汉族,辽宁东港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