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慧教育视域下家校共育的协同路径探索
黄威威 陈国良
佛山市顺德区南沙小学
在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漫长旅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如同一场无声的风暴,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和成长轨迹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当单亲妈妈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陷入自卑与封闭的泥潭,勇敢与社交能力在退缩中逐渐黯淡。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以专业力量驱散阴霾的使命,依托学校“植慧教育”理念,搭建家校合作的桥梁,助力孩子破茧成蝶。下面,让我们走进小宇的案例,感受教育的温度与智慧。
一、案例背景:父爱缺席的孤寂角落
小宇,一个父母离婚后随妈妈生活的男孩,成为单亲家庭阴影下的典型。妈妈为维持生计早出晚归,小宇的世界被孤独填满。课堂上,他总低着头,眼神躲闪,被提问时脸红结巴,手指绞着校服衣角;小组讨论时,他在一旁默不作声;集体活动中,他躲在角落,眼里的渴望转瞬被自卑掩盖。
这个内向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联系了班主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正是深入了解,我察觉到了他内心的呼救。源于父亲角色的缺失,让他失去了男性榜样的引导,而母亲陪伴的不足,又让他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我知道,这个孩子正需要有人走进他的内心,帮助他走出孤独的荒原。
二、案例分析:迷失在父爱缺失迷宫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父亲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男性榜样,其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模仿传递,帮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解决冲突和建立人际关系。但小宇长期缺乏父亲陪伴,缺失了这一关键学习对象。正常家庭中,父亲象征力量、勇敢与担当,孩子通过与父亲互动,能培养冒险精神和独立意识。而小宇在妈妈细腻关怀下成长,虽温暖却少了阳刚之气的雕琢,面对困难常缺乏勇气与自信,选择逃避。加上母子相处时间有限,他内心安全感崩塌,自卑滋生。这一困境恰需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以学校植慧教育的系统性策略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的影响。
(二)孩子自身的发展——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视角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表明,小学阶段是孩子勤奋感与自卑感形成的关键期,孩子在此阶段通过学习和社交建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心。然而,小宇因父爱的缺席,失去鼓励与指引,自我效能感培养受阻。他怀疑自身能力,害怕尝试新事物,恐惧失败与拒绝,在社交中手足无措,只能以逃避自我保护。
三、案例过程:爱的介入与智慧引导奏响序曲
1. 与小宇的初次接触
每次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都是小宇最孤独的时候。其他孩子积极参与讨论,而他却只是静静地坐着。于是我决定主动接近他,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用温柔的语气说:“小宇,老师发现你今天在课堂上很认真,只是好像有些心事,愿意和我聊聊吗?”一开始,他只是沉默。我没有着急,而是每天在课间主动和他打招呼,问问他的兴趣爱好,分享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渐渐地,他开始用点头或微笑回应我,眼中的戒备也慢慢减少。这是植慧教育“耐心陪伴、静待花开”理念的微观实践。
2. 与小宇妈妈的首次沟通
与此同时,我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决定与小宇的妈妈进行沟通。电话接通后,传来了妈妈疲惫的声音:" 老师,我知道孩子现在的情况不太好,但我实在是太忙了,每天下班回来都很累,根本没时间管他。" 我能感受到她声音中的无奈和辛酸,于是耐心地说:" 我完全理解你的辛苦,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真的很不容易。小宇其实很懂事,只是他现在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陪伴。我们一起努力,慢慢帮他好起来,好吗?" 听到我的话,妈妈的语气缓和了许多,开始向我倾诉小宇在家的情况:他每天放学后都是自己做作业,很少说话,周末也只是待在家里看电视。
通过这次沟通,我不仅了解了小宇在家的状态,也让妈妈感受到了我的理解和支持,为后续的家校合作奠定了基础。植慧教育视域下的家校共育,正是始于共情与信任的建立。
(二)专业赋能,撕开自卑社交阴霾
1. 课堂上的正向激励
秉持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我决定成为小宇成长路上的“啦啦队”。课堂上,我时刻关注着他的表现,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进步,我都会及时给予表扬。有一次,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声音很小,但回答得很正确。我立刻说:“小宇今天太棒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说得非常准确。让我们一起为他鼓掌!”
听到同学们的掌声,小宇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眼神中也多了一份自信。
2. 量身定制社交阶梯
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我为小宇制定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社交计划。首先,我让他担任班级的作业分发员,每天负责将同学们的作业送到各个小组。这个任务虽然简单,但却能让他有机会与同学进行互动。一开始,他还有些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适应了这个角色,变得越来越熟练。
3. 对妈妈的指导建议
我与小宇的妈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引入“补偿性教育”的理念,为她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我建议妈妈每天无论多忙,都要抽出至少 30 分钟的时间陪伴小宇,可以和他一起聊天,分享当天的生活趣事,或者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戏,如拼图、象棋等。这些互动不仅能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还能培养小宇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我鼓励妈妈有意识地培养小宇的勇气,让他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去超市买东西、向邻居借东西等。
(三)深度协同,织密家校共育网络
1. 定期沟通与分工合作
我和小宇妈妈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周通过电话、微信反馈小宇在校表现,交流在家情况,明确分工:我负责学校引导,妈妈侧重家庭陪伴。我们共同制定教育计划,根据小宇情况灵活调整。
2. 共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
一次小宇因同学弄坏画作而争执哭泣,我先安抚他,引导他说出感受、学会表达,随后联系妈妈,共同制定家庭引导策略。妈妈在家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小宇提升情绪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我还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小宇校内外表现,为调整教育方法提供依据。通过家校信息同步与教育策略协同,实现对孩子成长的动态支持。
四、案例成效:破茧化蝶的蜕变之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宇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课堂上,他不再是那个低头沉默的孩子,而是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班级卫生清洁活动中,他踊跃参与,甚至能够勇敢地担当起小组的组织者,带领同学们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他不再选择逃避,而是能够坦然地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学会了积极面对问题。
五、案例反思:为父爱空缺童年护航的漫漫征途
小宇的案例让我对父爱缺失儿童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在面对父爱缺失的孩子时,我们需要运用专业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敏锐地察觉孩子的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教育路上,爱是土壤,智慧为阳光雨露,二者交融,才能培育出茁壮成长的新苗。植慧教育视域下的家校共育,正是以理论为锚、以协同为径,让每个身处父爱缺失困境的儿童,都能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守护下,绽放绚烂光彩,走向明媚未来。
参考文献:
[1] 王耘,王晓华. (2003).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11 (4), 43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