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
徐晓舟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摘要:本文围绕中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策略展开探讨,借助创新性教学方法,把价值引领元素融入专业教育的整个流程当中。文章对课程思政的定义给予界定,着重突出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非独立学科体系的角色以及在构建多维育人体系里的意义。随后剖析当下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状况,点明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给出建设专业化教师团队、探寻协同育人实施途径以及建立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等策略,期望达成知识体系与人格塑造的有机融合,培育出有新时代复合型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持续推进,中职教育遭遇新挑战并迎来新机遇。思政课程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关键路径,其教学模式以及内容迫切需要创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着重于在专业教育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借助专业课程达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本文意在剖析当下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状况,剖析如何借助协同育人策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课程思政的定义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教学策略而非独立学科体系,其借助系统性教育方法将价值引领元素渗透至专业教育全流程,该模式突破传统思政课程的单向灌输局限,主张构建贯穿教学全周期的多维育人体系,使职业伦理、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得以在专业语境中自然呈现,不同于显性思政教育的集中化模式,这种嵌入式教育路径注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价值导向,依靠专业课程与思政要素的深度耦合,形成立体化育人网络[1]。各类专业课程由此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有机载体,与显性思政课程形成共振效应,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实现认知维度与价值维度的协同发展,最终达成知识体系与人格塑造的有机统一,培养有复合型素质的新时代人才。
二、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一)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思政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部分教师仍固守"填鸭式"教学模式,过度依赖单向理论传授,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思维活跃度不足,虽然多媒体设备使用率有所提升,但不少课件仅是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制。动态化呈现与交互设计存在明显短板,受制于教学资源和场地条件,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组织频次偏低且形式缺乏创新。从学习主体视角观察,由于课程内容与职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学生认为思政知识缺乏现实指导价值,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削弱了其学习主动性,课堂实录数据显示,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普遍表现出沉默状态,仅有个别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议题讨论,这种被动式学习模式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难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对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课程思政融入现状
中职院校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呈现明显差异化发展态势,调研数据显示,约65%的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认知仍停留在表层理解阶段,普遍存在将思政教育简单归为思政课教师职责的认知偏差,主动发掘课程思政教育要素的积极性不足,致使育人元素与专业教学呈现"两层皮"现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即便存在思政内容融入案例,也常出现机械化拼凑的教学设计,与行业前沿知识、岗位技能培养目标衔接松散,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究其原因,教师队伍普遍面临跨学科整合能力不足的困境,由于系统性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多数教师难以在专业教学大纲中精准定位思政切入点[2]。现行评价体系缺乏细化的课程思政质量观测指标,导致育人效果难以量化评估,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教学督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
(一)建设专业化教师团队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中,党组织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构建起"党委统筹-专职书记领衔-思政教师主导-多学科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凭借建立党委主导的思政教师成长体系,采取校本研修与分层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与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创新实施"思政教师学科联络员"制度,每位思政教师深度对接1-2个学科教研组,凭借联合备课、案例研讨等形式,协助学科教师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破解学科教师思政教育能力薄弱的问题,形成全员、全课程的思政教育生态圈。
(二)探索协同育人实施途径
在专业教学团队的引领下,各学科教师立足学生认知水平与课程特点,系统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具体实施路径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式教育、家国情怀培育的沉浸式体验、职业精神与专业理想塑造的实践导向以及社会焦点议题的研讨式教学。借助创新教学设计,构建包含情境创设、案例研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借助数字化平台搭建思政育人矩阵,在专业课程中,重点围绕政治认同、文化传承、法治观念等五个维度展开,实现德育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注重显性思政课程与隐性课程思政的协同配合,采用双轨并行的育人机制,最终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建立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提升协同育人实效的关键抓手,需要系统构建涉及教学设计、实施与反馈的全流程评价框架,在教学内容层面,应重点考察课程体系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契合度,着重分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程度,教学方法维度需侧重评估案例式、研讨式等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认知深度的提升作用,育人成效方面则应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依靠学生思想动态分析、行为表现观察等多元化方式,综合判断思政教育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影响效果。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思政课程跟课程思政相互配合共同育人的策略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关键路径,借助建设专业化教师团队、探寻创新教学实施途径以及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可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这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益,还可推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亚兰,石玺.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机械基础课程为例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 (03): 85-87.
[2]温丽琴,王雪莲,戴佳,等. 课程思政融入中职学校数控加工一体化实训课程教学的方法与路径研究 [J]. 模具制造, 2025, 25 (02): 80-82. DOI:10.13596/j.cnki.44-1542/th.2025.02.025.
姓名:徐晓舟
性别:女
籍贯:吉林省永吉县
学历:本科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7.01.15
职称: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
单位名称: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单位邮编:132000
单位省市: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市教育学会2024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中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GH202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