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创造力评估”的小学信息技术作品评价体系创新

作者

胡勇林

南京市天妃宫小学 210000

一、传统评价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传统评价模式存在三重矛盾:其一,苏科版教材虽涵盖“电子海报制作”“Scratch 动画设计”等实践性内容,但评价常以“是否完成指定操作”“界面是否美观”为主要标准,如评判学生 PPT 作品时,更关注模板套用是否规范,却忽视内容创意的独特性;其二,评价工具单一,多采用教师打分表,缺乏对“问题解决思路”“创意表达”等维度的具体描述,学生难以从评价中明确改进方向;其三,评价主体封闭,仅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评价,无法形成对创造力的自我认知。

二、基于创造力评估的评价体系创新思路

(一)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框架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技能至上”的观念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我们建立了四维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技能基础—创意表达—问题解决—协作分享”四个关键维度,旨在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以苏科版五年级的“电子小报制作”单元为例,我们可以具体阐述这四个维度的应用。在技能基础维度,我们关注学生在文字排版、图片插入等操作上的准确性。例如,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安排页面布局,确保文字清晰易读,图片与内容相匹配且插入位置恰当。这一维度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排版的整洁性、图片与文字的协调性等。

创意表达维度则侧重于学生在主题选取和视觉呈现上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比如,在“电子小报制作”单元中,一个学生选择“我的环保发明”作为主题,相较于传统的“传统节日介绍”,更能展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视觉呈现上,学生可以尝试用漫画形式替代纯文字说明,这样的创新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创意表达维度的评价指标可以细化为“主题独创性”、“形式创新性”和“细节想象力”,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具体性。

问题解决维度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自主解决技术难题。在“电子小报制作”单元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图文重叠的问题。这时,他们需要尝试使用图层功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的技术挑战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问题识别的准确性、解决方案的创新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协作分享维度则关注小组合作中创意 ideas 的贡献度。在制作电子小报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讨论、分工合作,每个成员的创意和努力都是团队成功的关键。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团队合作的协调性、成员间沟通的有效性以及个人创意对团队成果的贡献度。

为了确保评价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每个维度下设 3—5 项具体指标。通过这些具体指标,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明确知道评价的标准,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

(二)设计可视化评价工具与流程

1. 分层级评价量表:采用“基础分 + 创意加分”模式,以Scratch 作品评价为例,基础分占 60% (操作正确40 分,逻辑清晰20 分),创意加分占 40% (角色设计10 分,情节创新15 分,交互设计15 分)。制作彩色纸质评价表,用“ ⋆ ”数量对应等级(如★★★为“能设计独特角色动作”),方便低年级学生理解。

2. 过程性评价档案:利用班级博客或电子学习空间,记录学生作品迭代过程。如学生在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动画”时,可上传初版草稿、修改后的分镜图、最终成品,教师针对每个阶段的创意点进行批注(如“此处用拟人化垃圾桶角色,创意生动”),让创造力发展轨迹可视化。

3.  课堂即时评价工具:设计“创意火花卡”,学生互评时可写下“我最喜欢你作品中的 XX 创意,因为 XX”,教师收集后整理成“创意灵感库”,用于后续教学参考。例如在“编程小游戏”单元,学生提出的“障碍物随机生成”创意被收录,成为全班共享的创新思路。

(三)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践

改变教师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导评—家长参评”体系。以“校园数字导游图”项目为例:学生自评时需填写《创意说明书》,阐述“我想解决什么问题”“哪里体现了我的想法”;小组互评采用“优点放大镜”活动,每人用便签纸写下组内其他成员作品的 3 个创意亮点;教师导评侧重挖掘隐藏的创意点,如对某学生用极简线条绘制导游图的做法,指出“用抽象风格突出重点区域,是很好的设计思维”;家长参评则通过“家庭信息角”展示作品,让家长用语音留言形式反馈“孩子在家讨论的创意点”。多元主体参与不仅拓宽评价视角,更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力被重视。

三、创新评价体系的实践路径与案例

(一)分学段适配评价标准

针对苏科版教材不同学段特点调整评价侧重点:低年级(3—4 年级)侧重“创意萌芽”,如在“画图软件画春天”中,允许学生用非现实色彩(蓝色树叶、粉色河流)表达想象,评价时强调“是否敢用不同寻常的方式”;中高年级(5—6 年级)侧重“创意落地”,如在“Scratch 编程”中,评价“能否将生活问题转化为编程逻辑”(如设计“智能浇花系统”的创意解决方案)。

(二)课例:“我的环保小发明”电子海报评价实践在苏科版四年级相关单元教学中,采用新评价体系:

1.  课前明确标准:发放《创意评价指南》,用漫画形式展示“优秀创意”范例(如用可回收材料图标组成动态地球),标注“主题紧扣生活痛点”“视觉符号有新意”等评价要点。

2.  课中动态指导:当学生提出“用 3D 旋转效果展示发明结构”时,教师即时用手机拍摄记录,作为“创意过程证据”,并提示“这个技术尝试可以加分”。

3.  课后多维评价:学生自评时,有学生写道:“我用垃圾分类图标拼出机器人,想表达‘废物变宝’”;小组互评中,组员指出“他的配色用了渐变色,和别人的单色背景不一样”;教师结合过程档案,在评价表中批注“能将环保理念与数字技术结合,体现跨学科创意”。最终评价结果用雷达图呈现,学生直观看到“创意表达”维度得分较高,“技术实现”维度有提升空间。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实践,学生作品中创意元素显著增加:在“校园文化数字展示”项目中,65% 的小组采用了非传统展示形式(如互动问答式 PPT、虚拟现实场景模拟),较传统评价模式下提升 40% ;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技术的积极性提高,32% 的学生主动尝试教材未要求的动画特效。但也发现问题:部分老年教师对“创造力评估”标准把握不够精准,需要加强培训;低年级学生互评时易关注表面效果,需教师持续引导。

结论

基于创造力评估的小学信息技术作品评价体系创新,并非否定技能教学,而是在技能基础上搭建创意孵化的评价平台。通过细化维度、创新工具、多元参与,让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点火器”。未来需进一步结合苏科版教材更新评价指标,开发更贴合学情的数字化评价工具,让创造力评估真正融入日常教学,助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超 .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下初中信息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 [J]. 进展 ,2024,(15):164-166.

[2] 田克燕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评价体系 [J]. 数码设计 ,2020,9(06):244-244.DOI: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20.06.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