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班仕豪
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 110026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制造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柔性化。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机械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传统的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还要培养学生具备智能制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1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制造业的当下,高职机械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迫在眉睫且意义深远。从产业需求来看,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型,企业对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激增。若高职教育缺乏与之匹配的实训条件,学生难以接触前沿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将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导致人才供需脱节。于学生发展而言,智能制造融合多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场景,使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多元需求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自动化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暴露出诸多不足。一方面,部分实训设备陈旧老化,技术性能落后,无法适应智能制造对高精度、高效率、高智能化的要求。例如,一些数控机床的精度和加工速度远远低于当前企业使用的先进设备,学生使用这些设备进行实训,难以掌握智能制造中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另一方面,实训基地缺乏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关键设备和系统。
2.2 软件资源建设与教学应用脱节
实训基地的软件资源建设存在明显短板,与教学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实训基地配备的软件资源种类有限,且版本陈旧,无法涵盖智能制造所需的各类专业软件。例如,在工业机器人编程、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方面,缺乏先进的仿真软件、管理软件和设计软件,学生只能通过理论讲解和简单的模拟操作来了解相关知识,无法进行深入的实践和探索。
2.3 师资队伍结构与能力有待优化
师资队伍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高职机械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存在结构和能力方面的问题。从结构上看,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比例较低,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对智能制造的实际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了解不够深入。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存在一定差距。
3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3.1 完善软件资源的多元化开发与深度应用
软件资源是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不可或缺的部分。要加大软件资源的开发力度,与软件企业合作或自主开发适用于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智能制造相关软件,如智能制造仿真软件、工业机器人编程与仿真软件、生产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应具备高度的真实性和交互性,能够模拟实际生产场景和工艺流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训练。
3.2 强化硬件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与体系构建
为契合智能制造需求,需大力推进实训基地硬件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一方面,要淘汰陈旧、落后的设备,引进具有先进技术和高自动化程度的智能制造设备,如高精度智能数控机床、协作型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打造涵盖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装配调试、质量检测等全流程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模拟环境。另一方面,注重硬件设施的体系化建设,将各类设备通过工业互联网进行连接,构建智能工厂的雏形。
3.3 推进师资队伍的“双师型”转型与能力提升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实训基地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要积极推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型,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和技术研发工作,了解智能制造企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积累实践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在企业参与智能工厂的建设与改造项目,学习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和工艺,并将其带回课堂。另一方面,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和经验。
3.4 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导向与产教融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导向和产教融合。采用项目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到项目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机械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职机械自动化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硬件设施与智能制造需求存在差距、软件资源建设滞后、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有待提高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应采取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创新和完善管理机制等策略,构建先进的实训环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高职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J]. 严文超 ; 秦工 ; 赵嘉媛 ; 方瑛 . 内燃机与配件 ,2020(15)
[2] 基于跟岗实习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程正翠 ; 陈周五 ; 詹国华 . 教育现代化 ,2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