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研究综述

作者

王梓嘉

河南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46

1.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贸与全球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交流,但全球化也带来环境压力加剧、经济利益重新分配及国际治理复杂化等挑战。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的日益突出,碳达峰与碳中和成为国际经贸研究的新焦点,不仅重塑着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更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绿色低碳方向演进,各国在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竞争等领域的博弈与合作呈现新态势。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国际经贸与全球化领域的理论进展、实践意义及未来趋势,特别关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的相关研究,为理解全球经济新变局提供多维视角。

2. 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已形成多维度技术路线框架。胡鞍钢(2021)指出,实现碳达峰需建立倒逼机制,通过控制能源总量、提升非化石能源占比、削减煤炭消费等20 项措施形成政策合力。在能源转型层面,舒印彪等(2021)构建深度低碳 /零碳 / 负碳三类电力情景模型,证实煤电定位转型是核心挑战;张智刚与康重庆(2022)进一步提出新型电力系统需重构平衡体系与安全机制。对于高碳行业,谢和平团队(2021)预判煤炭将经历“基础能源—保障能源—支撑能源”三阶段演变,新能源占比从15% 增至 80% ;邹才能等(2021)则强调碳替代(新能源)、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四大途径协同,其中“绿氢”技术是工业深度脱碳关键支撑。

3. 主要观点与争议焦点

核心争议集中于转型节奏与技术路线:煤电退出路径 , 李晖等(2021)主张 2030 年煤电发电占比降至 44%,但舒印彪模型揭示激进退出将导致电力供应成本上升 23%,需通过 CCUS 技术改造存量机组缓冲过渡。建筑脱碳技术选择 ,江亿(2021)批判区域集中供冷技术实际增加能耗,主张发展“分散空调 + 光储直柔”组合,这与传统集中式能源规划形成冲突。工业减排责任分配, 钢铁、水泥等行业被要求2025 年前率先达峰。

4. 发展趋势与研究方法

王灿与张雅欣(2020)强调技术创新和政策体系的驱动作用,提出构建系统激励机制以促进绿色产业集聚。谢和平等(2021)从能源结构优化角度,探讨煤炭行业转型中的阶段性特征,主张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耦合发展。邹才能等(2021)指出,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和碳循环四大途径中,“绿氢”等新能源技术将成为国际能源贸易的重要驱动力。学者们广泛应用定量模型、情景分析和政策评估等手段,舒印彪等(2021)构建了低碳转型情景模型,评估不同路径下电力系统碳排放与供应成本,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江亿与胡姗(2021)结合实证数据和技术分析,探讨建筑行业碳中和路径,提出具体减排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带来新机遇和挑战,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转型将成为未来核心方向。尽管已有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但全球合作机制、技术推广及利益协调等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加强跨学科融合,深化实证分析,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绿色全球化路径,推动构建公平、绿色、包容的国际经贸新秩序。

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国际经贸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一方面,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新型贸易政策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贸易模式面临重塑,高碳产品的国际贸易可能受到更多限制,而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则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这要求各国在参与国际经贸活动时,既要遵守相关的绿色规则,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绿色转型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通过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但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全球合作方面,各国应摒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在绿色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碳定价等领域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确保发展中国家在绿色转型中拥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同时,要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推动多边合作机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

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和国际经贸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断加大在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沿线国家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合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经贸与全球化将朝着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各国需要共同努力,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全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繁荣。

5.1 政策优化建议

政策制定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完善全球和区域层面的绿色贸易规则,推动绿色产品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减少贸易壁垒。其次,加强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共享与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能力提升方面提供支持。第三,构建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碳定价体系,以引导资本和人才向绿色产业集聚。最后,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和监管,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5.2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化以下几个方向:一是跨学科融合,整合经济学、环境科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二是加强实证研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工具,动态跟踪绿色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效果与贸易格局变化。三是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性,探索多元化的绿色全球化路径,避免“一刀切”的政策设计。四是拓展全球治理视野,研究国际规则、争端解决机制及公平分配机制,促进绿色全球化的公平性和包容性。通过上述努力,推动实现环境可持续和社会公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 . 中国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 [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21(03):1-15.

[2] 张智刚 , 康重庆 . 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 [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2,42(08):2806-2819.

[3] 李晖 , 刘栋 , 姚丹阳 .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研判 [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1,41(18):6245-6259.

[4] 王灿 , 张雅欣 .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 [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12(06):58-64.

[5] 谢和平 , 任世华 , 谢亚辰 , 等 . 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 [J].煤炭学报 ,2021,46(07):2197-2211.

[6] 邹才能 , 熊波 , 薛华庆 , 等 . 新能源在碳中和中的地位与作用 [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1,48(02):411-420.

[7] 舒印彪, 张丽英, 张运洲, 等. 我国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 ,2021,23(06):1-14.

[8] 江 亿 , 胡 姗 . 中 国 建 筑 部 门 实 现 碳 中 和 的 路 径 [J]. 暖 通 空调 ,2021,51(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