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新时代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作者

杨勇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一、新时代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一)退休干部群体的新特点

年龄结构深度老化当前退休干部群体中,70 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逐年上升,部分高龄干部面临行动不便、慢性病管理等多重需求,对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的依赖性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要求服务管理工作从“常态化关怀”向“精准化照护”转型。

需求呈现多元分层除物质生活保障外,退休干部对精神文化需求(如老年教育、兴趣社团)、社会参与需求(如志愿服务、政策建言)、权益保障需求(如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层面的诉求日益突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干部需求差异显著,传统“一刀切”的服务模式难以覆盖多元场景。

社会参与意识觉醒随着教育水平与社会参与度的提升,退休干部群体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服务,而是更倾向于以“参与者”“建设者”的身份融入社会。部分具备专业技术背景的退休干部渴望参与社区科普、青少年教育等活动,这对服务管理工作中“参与平台搭建”与“价值转化机制”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二)传统服务管理模式的不足

服务理念滞后于时代需求部分管理部门仍将退休干部服务简单等同于“发放福利、组织慰问”,缺乏对其情感需求、社会价值实现等深层诉求的关注。服务思维停留在“管理本位”,而非“需求导向”,导致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脱节。

管理机制缺乏动态适应性传统管理机制以静态档案管理为主,对干部年龄增长、健康状况变化、需求迭代等动态信息更新不及时。部门间沟通协调存在壁垒,如民政、卫健、老干部局等部门的服务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导致服务碎片化、重复化问题突出。

服务内容与方式单一化服务内容多集中于节日慰问、健康体检等基础项目,对文化养老、智慧助老、社会参与等创新型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方式以行政主导为主,市场化、社会化力量引入有限,难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二、新时代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

(一)适应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退休干部服务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需从传统行政化模式向“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型。创新管理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

(二)满足退休干部多元需求的重要举措

面对退休干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需求升级,唯有通过服务内容与方式的创新,才能精准对接其诉求。通过搭建“银龄智库”平台,既能满足退休干部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又能为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供需双向赋能。

(三)提升工作质效的现实选择

传统模式下,服务资源分散、效率低下等问题长期存在。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如开发“智慧老干部”服务平台,可实现服务需求与资源的精准匹配,减少管理成本;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服务供给,能弥补行政资源不足,提升服务的专业性与灵活性。

三、新时代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服务理念的创新:从“管理本位”到“需求驱动”

树立全周期服务理念基于退休干部从“低龄健康期”到“高龄照护期”的生命周期特征,构建分阶段服务体系。为低龄干部重点提供社会参与平台,为高龄干部强化生活照料与医疗保障,实现服务的精准化匹配。

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改变“被动响应”的工作模式,通过定期走访、需求调研等方式主动挖掘潜在需求。建立“退休干部需求动态清单”,结合大数据分析预判需求趋势,提前布局服务供给。

践行个性化服务思维针对不同干部的职业背景、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特征,提供“菜单式”服务选项。为退休教育工作者开设“老年教育讲师团”,为退休医务工作者搭建“社区义诊平台”,实现服务的个性化定制。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

建立动态化管理机制整合老干部局、社区、医疗机构等多方数据,建立退休干部电子健康档案与需求档案,实时更新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等信息,实现管理从“静态建档”到“动态追踪”的转变。

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由政府牵头成立“退休干部服务联席会议”,统筹民政、卫健、教育、文旅等部门资源,打破条块分割。联合卫健部门建立“退休干部绿色就医通道”,联合文旅部门开发专属文化活动项目,形成服务合力。

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引入退休干部满意度测评、第三方评估等多元评价方式,将服务创新成效、需求响应速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倒逼服务质量提升。建立“服务反馈 — 问题整改 — 机制优化”的闭环管理流程。

(三)服务内容的创新:拓展多元价值实现路径

深化生活服务的精细化供给除基础生活照料外,增加适老化改造指导、智能设备使用培训等服务内容。针对高龄独居干部,引入“家庭养老床位”服务,通过智能设备远程监测健康状况,提升居家养老安全性。

丰富文化养老服务内涵与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合作,开发政治理论、艺术修养、科技知识等系列课程,采用“线上 +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组建退休干部书画社、合唱团等兴趣团体,定期举办成果展示活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搭建社会参与制度化平台设立“银龄志愿服务站”,组织退休干部参与社区调解、政策宣讲、青少年教育等活动;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成立“退休干部智库”,邀请具备专业背景的干部参与课题研究,推动“经验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四)服务方式的创新:科技赋能与社会协同并重

推进“智慧助老”服务转型开发集成服务 APP,整合政策查询、预约挂号、活动报名等功能,实现服务“一键式”办理。针对数字技术使用困难的干部,组织“一对一”智能设备培训,减少“数字鸿沟”。

引入社会化服务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承接老年教育、心理疏导等服务项目。鼓励企业开发适老化服务产品,如定制化旅游线路、健康管理套餐等,丰富服务供给主体。

构建志愿服务网络组建由在职干部、社区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与退休干部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提供生活陪伴、代办事宜等服务。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激发社会参与积极性。四、结语

新时代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通过理念革新、机制优化、内容拓展与方式升级,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模式的困境,为退休干部提供更有温度、更具实效的服务。未来,需持续关注技术发展与需求变化,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层面深化创新,推动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现代化迈进,让这一群体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继续为社会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秀英 . 新时代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管理与服务创新探析 [J]. 商业文化 , 2020, (27): 63-64.

[2] 谢欣 . 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2017, 1 (27): 125-126.

[3] 马腾 . 新时期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有效对策分析 [J]. 中国高新区 , 2017, (10): 173.

[4]胡三德 . 新形势下的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分析 [J]. 科技展望 ,2016, 26 (24): 204.

[5] 李晓慧 . 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问题及思考 [J]. 东方企业文化 , 2013, (15): 83.

作者简介:杨勇(1974.11)男,汉族,岳阳临湘,本科,从事老同志退休服务工作及关心下一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