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立交桥出口的搭建幼儿合作探索中的成长与反思

作者

王娟

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直机关幼儿园 036700

背景:从经验积累到新挑战

作为大班幼儿自主建构游戏,“立交桥工程”的搭建已经进入第四次探索阶段。大一班的幼儿在此之前已进行了三次立交桥搭建活动,前期经验为本次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前三次活动中,孩子们逐步掌握了桥梁结构的稳定性原理,学会了使用积木、木板、圆木柱,奶粉桶等材料搭建桥墩与桥面,并通过调整材料的排列方式解决桥体倾斜问题,这些经验为本次活动的深化奠定了基础。然而,在之前的尝试中,出口设计始终是难点——孩子们常因坡度陡峭或连接不流畅导致“车辆”(小木条模拟)滑落失控。

此次搭建前,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引导幼儿回顾经验:“立交桥的出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坡太陡,会发生什么?”孩子们结合生活观察,提出“出口要像滑梯一样平缓”“太陡的话车子会飞出去”等观点。基于这些观点,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聚焦于如何设计一个安全、平缓的立交桥出口。

实录:合作中的冲突、调试与突破第一次尝试:个体探索与意见分歧

活动开始后,孩子们迅速搭建好立交桥主体,但出口处的断口成为焦点。闫梓豪手握彩色木条反复观察断口,表现出犹豫与思考,刘硕则果断取来一块短木板,将其一端架在桥面,另一端触地形成斜坡。他后退几步,满意地打量自己的作品,却未进一步验证。此时,党今阳拿起木条在木板上滑动测试,发现木条瞬间冲下坡道,撞到地面后弹起。她皱眉道:“这坡太陡了!车子会翻的!”随即拆掉刘硕的木板,尝试用多根小木条横向排列铺成“缓冲踏板”。刘硕见状并未争辩,转而抱起一根圆木柱试图加固桥墩,却被党今阳制止:“桥下不能堵住,要留空间给车子通过!”刘硕挠挠头,默默离开。

这一幕反映出幼儿的个性差异:刘硕行动力强但缺乏深入思考;党今阳注重功能验证且敢于表达观点;闫梓豪则处于观察学习阶段,尚未主动参与决策。

第二次尝试:协作优化与科学验证

不久,李奕辰和江锐泽加入搭建。他们发现平铺木板作为出口会导致木条滑速过快,便尝试用奶粉桶垫高桥面,延长坡道长度以降低坡度。两人分工明确:李奕辰调整木板角度,江锐泽用小木条反复测试滑落速度。教师适时介入:“为什么这次木条滑得更慢了?”李奕辰兴奋回答:“因为坡变长了!像公园里的长滑梯一样!”此时,刘硕搬来一块更长的木板替换原有短木板,新坡道上的木条缓慢平稳滑下,孩子们欢呼:“成功啦!”

这一过程中,合作与实证思维成为关键。幼儿通过“假设—测试—调整”的循环,逐步理解坡度与长度的关系,并体会到材料选择对结构功能的影响。

分析与评价:从行为到发展的多维解读

1. 社会性发展:冲突中的协商能力

刘硕与党今阳的互动体现了幼儿合作中的典型矛盾。刘硕的“行动优先”风格使其快速提出方案,但缺乏验证意识;党今阳的“批判性思维”促使团队发现问题,但其直接否定同伴的方式可能抑制合作氛围。教师需引导幼儿学习“建议性表达”,例如:“刘硕,你的木板坡度有点陡,我们一起试试其他方法好吗?”

2. 认知发展: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推理

幼儿最初将出口简单等同于“斜坡”,在经历失败后,开始关注“坡度”“摩擦力”“重力”等科学概念。例如,江锐泽通过对比测试发现“长木板 Σ=Σ 缓坡 Σ=Σ

安全”,正是从具体的操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教师可借此引入“斜面实验”,用不同材质、长度的木板来引导幼儿量化探索坡度与滑速的关系。

3. 个性与学习风格差异

闫梓豪的被动性可能源于对不确定性的规避。教师需为其创造“低风险参与机会”,如分配记录测试结果的任务,逐步增强其自信心。

刘硕的行动力是团队推进的动力,但需要培养反思习惯。教师可通过提问“你觉得刚才的方法哪里成功了?哪里需要改进?”帮助其整合经验。

支持与推进:构建深度学习支架

1. 前期经验铺垫

多模态感知:除图片、视频外,可带领幼儿参观真实立交桥,用黏土制作立体模型,或通过绘本《桥梁工程师》理解“引桥”“缓冲带”等设计。

词汇渗透:在活动中引入“坡度”“承载力”“摩擦力”等术语,结合情境帮助幼儿建立科学表述能力。

2. 教师介入策略

问题链引导:

层级1(观察描述):“木条滑下去时发生了什么?”

层级2(因果分析):“为什么换成长木板后速度变慢了?”

层级3(迁移应用):“如果我们要搭一个更高的大桥,出口该怎么设计?”

隐性支持:提供多样化材料(如绒布、瓦楞纸板),让幼儿自主探索不同表面对滑速的影响。

3. 家园共育延伸

鼓励家长与幼儿在家用纸板、积木设计“家庭立交桥”,并录制搭建过程。班级可组织“桥梁博览会”,让孩子们分享作品,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表达与反思能力。

结语:在建构中看见儿童的力量

本次立交桥出口的搭建不仅是工程挑战,更是幼儿合作能力、问题解决与科学思维的成长缩影。教师作为“脚手架”,需敏锐捕捉教育契机,将看似简单的“铺木板”行为转化为深度学习体验。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群孩子的探索中,我们正见证着“生活”与“学习”的完美交融。

记录者: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