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2024 年广东省历史中考试题分析
邓韵平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紫茶中学 529000
一、广东省2024 年中考试卷整体结构分析
(一)选择题特点:注重考查教材主干知识
2024 年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第 1-30 题是选择题,31-33 题是主观题,其中主观题中有材料题有两道,开放题 1 道试题题型与往年的中考题一致。
“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一种常见的题型,能在一道选择题中考查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体现了基础性。”[1]2024 年广东中考历史题侧重考查初中历史的基础性,大部分选择题侧重考查主干知识。学生通过对主干知识的分析与理解,就可以明确该知识点在初中历史知识的位置,即考查的内容与教材里的内容具有一致性。2024 年广东中考历史试卷还是和往年试题数量一致,其中第 1-30 题是选择题。选择题类型有:文字材料类和混合材料型。文字材料题只有纯文字,提供小切口,设计新情境进行提问。参与设问的材料比较丰富,比如:名言名句诗歌、漫画等。混合材料型呈现的方式多样,有文字与图片结合、文字与图表结合或者与图片、图表直接呈现,这类型的题型具有直观性。
(二)主观题特点:聚焦于历史核心素养
主观题主要分布在试卷的第 31-33 题,主观题一般一道材料题设有一问,有直接根据材料概括答案的题;有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答案的题;也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提取出观点的题。第 31 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强化考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变迁,彰显了立德树人的导向。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中考历史试卷中,就是培养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认同。第32 题考查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期,学子出国留学想方设法回到祖国身边,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聚焦于家国情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第33 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试卷中给出的案例,运用历史知识,训练的历史思维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旨在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答案不存在唯一性,可以从多个角度撰写答案。因此,主观题希望能够客观地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概括文字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体而言,2024 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选择题注重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识,主观题聚焦于历史核心素养。考试的内容六本教材都有所涉及,不过比重不同,根据了试题,整理了以下表格一(如图一)。整份试卷中国史的内容占 68%,而世界古代史仅仅占 4%,世界近现代史占28%,其中世界近代史占领较多。这样的分值,重点凸显了命题对中国史以及对本土文化的重视。

(图一)
二、通过广东省2024 年中考历史试卷看命题特点
(1)命题紧扣历史核心素养
命题紧扣历史核心素养,命题的立意反映了考查的目的和统摄试题的方向。2022 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能力。“五大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2024 年广东中考历史选择题主要体现历史解释较多,如选择题第三题《秦律·田律》中规定官员应该及时上报农业的情况,反映了秦朝对农业的重视,需要考生从主干知识中进行分析与解释,从而得出答案。几乎每一道题都体现了历史解释,不过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割裂开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如第一题不仅体现了史料实证,也体现了历史解释;如第 19 题(如图二)呈现了一幅图—1953 年至1960 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通过绘制时间轴帮助学生清楚时空框架和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理解它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这一道题体现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19.下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A.支持科学技术发展B.推广杂交水稻技术C.实行社会主义改造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图二)
(2)命题强调基础性,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历史具有延续性和变化发展的,这些变化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历史教学和命题中,需要确定基础性和统摄性的主题。基础性主题能够涵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统摄主题则能够将这些分散的主干知识和基本概念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024 年广东中考历史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题部分侧重考查主干知识,学生通过对主干知识的分析,就能明确该知识点在初中历史知识的位置,体现了初中历史的基础性,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从基础知识出发检验学生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如:2024 ),考查的主干知识是两地文明之间存在联系,对应教材的内容也就是七上第 3 课原始农耕生活。第三课的知识拓展部分,详细介绍了良渚遗址。良渚遗址是浙江遗址的典型代表,当中出土了玉琮、玉璧和玉钺。试卷中第 1 题不仅出现了良渚遗址 还有石峡遗址。石峡遗址是广东遗址的典型代表,两地出土的文物具有高度的相似度,因此学生可通过所学的主干知识与题目给出的信息进行整合,得出正确的答案。
1.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A.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南北经济差异明显C.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图三)
(3)重视情境创设,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情境主义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情境主义强调情境在塑造个体的行为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个体在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由个体感官发起的。杜威认为思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来源于个体亲身体验和感受到的,因此把情境视为教学法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发表关于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命题应该与时俱进,采用‘新教材,新情境’。”[3] 因此,2024 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基本都是情境化命题。历史情境化命题是指将历史问题置于学生熟悉或者较为直观的情境中,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历史情境化的命题方式多样,如:借助历史著作、歌曲、 片和漫画等进行创设,如:2024 年广东省中考题第17 题(如图四):
17.“红军草,红军草,风吹叶儿轻轻摇;黄花开像五角星,叶儿闪闪亮,花儿放金光,远远望着就像红军笑。”与这首20 世纪30年代云南彝族地区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井冈山胜利会师 B.百团大战的胜利 C.二万五千里长征D.中共七大的召开
(图四)
第 17 题是题干式情境选择题,题干主要通过歌谣的形式进行情境创设,考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内容。学生需要从题目中找出其关键且有效的信息,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查考学生歌谣阅读,从歌谣中捕捉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2024 年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对教
(一)注重基础知识,树立唯物史观。
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载体,唯物史观注重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的理解。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是立足于课程标准,学生在完整的知识体系中,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探究历史发展规律。考试的试题无论是提问方式多样,还是考试材料新颖,其实最基本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树立唯物史观。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把握教材的整体大框架。教师在课上要讲清楚教材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系,在每一个章节前面,都有一个单元主题。单元主题是本单元的中心思想,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到本单元内容。教师可平常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历史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理清事件之间的关系。
(二)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时空观念。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学生无法回到当时特定的环境去学习历史,加大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学生需站在历史的视角,设身处地地考量历史问题,而非凭借今人的眼光去臆测古人。”[4] 可见,历史教学离不开情境教学,这亦是培育中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丰富多样:第一,教师可构建鲜活的语言场景,凭借自身绘声绘色的讲述,引领学生仿若穿越时空,置身于特定历史情境之中,亲身体验彼时当事人的经历,这也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搭建视听环境,借助图像、影像资料,让学生直接体会历史情境。倘若教师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那么中考试题便会发挥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矫正与警示功效。它将促使教师尽快调整教学方式,在后续的教学活动里,适时对教学策略予以优化,以契合新的教学走向,进而增强教学质量。
(三)丰富历史信息,构建历史解释。
各类史料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多维度反映所处时代的背景。在历史研究领域,史料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与考试中亦占有关键地位,不可或缺。如今,试题常融入大量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攻克试题提供线索指引。这一趋势也反向推动历史教学重视史料运用,着力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促使其养成“论从史出”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中考可作为检验历史教学成效的方式之一。历史解释易受诸多因素干扰,比如:个体差异、所处时代环境、立场偏向、史学观念的影响。在广东中考试题里,常常会给出相应材料,要求学生依据史料进行历史解释。这种命题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旨在让学生借助史料,培育学生在历史研习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简要剖析或评价的能力。
(四)严谨使用史料,考查史料实证。
从中考历史试题来看,往往借助史料作为依托,以此检验学生对史料的辨析能力。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史料的收集与解读工作。史料类型丰富多样,涵盖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口述史料等。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实际环境,受地点条件制约,教师使用史料教学,要有以下反思:其一,史料的选取务必精准且精炼。由于课堂时间与学生理解能力均存在限制,过多的史料会加重学生负担,因而不宜在课堂上大量罗列过多的史料。所以,教师应从众多史料中精心挑选出最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部分。其二,史料的来源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必须对史料的可信度进行严格筛选,在教学中所引用的每一条史料,都要明确标注其具体出处或作者,杜绝从网络随意摘抄,也要避免选用来源标注不明的史料。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
(五)注重情感升华,彰显家国情怀。
近些年来,中考试题十分重视情感层面的升华。家国情怀在客观题的题干、题目选项,以及主观题的材料等部分均有展现。“在此趋势之下,必然会影响历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并拥有放眼世界的视野,以此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5]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具有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其紧跟时代步伐,因此家国情怀理应融入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在开展中国古代史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成果,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认清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走向近代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过,在教学实践里,应当防止出现一味迎合考试的情形,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借助考试推动教学发展,从而为后续的“教”与“学”积累可供参考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钱进 . 中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解题方法 [J]. 试题与研究 ( 中考 ),2015(21) :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4.
[3] 黄牧航 . 论历史情境命题 [J]. 历史教学 ( 中学版 ),2012(07):3.
[4]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