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秦皇岛水暖产业定位重构与机遇探索       

作者

魏冬 关雪如 杨帆 吴芷妍 陈若兮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一、引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秦皇岛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城市,其产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水暖产业作为秦皇岛的传统优势产业,如何明确自身定位、抓住发展机遇并完成转型升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工业旅游 + 科技体验消费”融合模式,探讨秦皇岛水暖产业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精准定位及创新路径,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二、秦皇岛水暖产业现状与痛点

(一)产业基础与区域优势

秦皇岛海港区现有 132 家水暖企业,已形成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的基础产业链,但呈现“小而散”格局。区位优势显著,1 小时可达京津、3 小时覆盖东北,京哈高速与津秦高铁构建起高效物流网;同时,北戴河、山海关等景区年游客超 2500万人次,为“产业 + 旅游”联动提供流量基础。政策方面,河北省最高5000 万元产业园补贴、秦皇岛土地出让金返还 50%-60% 等红利叠加,推动产业升级。

(二)核心痛点解析

1. 结构性矛盾显著。企业分散导致物流成本比集中园区高 18%-22% ,缺乏协同效应;智能产品研发能力低,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于 15% ,技术迭代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2. 运营模式单一。电商渗透率不足 10% ,多数依靠传统销售渠道,同类产品价格比知名品牌低 30% ;工业旅游空白,并未转化2000 万 + 游客的消费潜力。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定位与创新模式

(一)构建“双核驱动 + 全链融合”生态

1. 智能制造核。引入 3D 打印、节能环保、物联网技术,建设国家级检测中心与智能厂房,推动生产标准化。

2. 工业旅游核。打造“科技体验 + 科普教育 + 消费转化”场景。智能制造区开放 AR 全景观光,游客可通过全息投影观看生产流程;科普体验区设置“历史溯源馆”与“未来展望馆”,开发“小小管道工程师”亲子项目,实现“参观即体验,体验即消费”。

(二)产业链与旅游链的深度耦合

1. 智能制造区。核心内容为智能厂房、太阳能电站、AR 全景观光;展示科技实力,吸引工业旅游客群。2. 产品展销区。核心内容包含全息展厅、直播中心、VR 购物;线上线下联动,提高品牌价值。3. 科技研发区。核心内容是产学研实验室、开放创新平台;对接京津高校资源,突破技术瓶颈。4. 科普体验区。设置历史与与未来主题展馆、亲子工坊;承接京津冀科技研学需求,年目标接待学生10 万人次。5. 旅游配套区。开设工业主题酒店、水暖文化餐厅、水暖主题公园;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2 天以上,拉动消费。

四、机遇与实施路径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1. 市场需求增加。京津冀智能卫浴市场渗透率 2024 年达 28% ,节水产品份额提升至 58% ,消费升级需求与工业旅游形成双重驱动。

2. 资源协同优势。串联北戴河、山海关景区设计“工业探秘 + 滨海度假”线路,设计主题公园,串联景区,共享区域客流;引入京津科研力量,设立500万元产学研基金,预计3 年专利数量增长 300% 。

(二)分阶段实施路径

短期

完成 20 家企业对接改造,开发“DIY 拼接体验”等基础项目,签约 3-5 家旅馆,年接待游客目标5 万人次,启动绿色园区申报。

中期

建成 20 家综合体验厂区,引入 VR 沉浸式体验项目,举办“水暖科技旅游

节”,旅游收入占比达 20% ,申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长期

模式推广至全域企业,建立国际游客接待体系(目标占比 15% ),输出“秦皇岛模式”,单位能耗降低 50% ,年减排二氧化碳10 万吨。

五、效益展望与风险应对

(一)多维效益预期

1. 经济

初期年产值 2000 万元,5 年后达 10 亿元,税收贡献 5000 万 -8000 万元,运营收入超5 亿元。

2. 社会

直接就业 1 万人,间接带动 3 万人,培养 2000名专业人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3. 生态

单位能耗降低 5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90% ,打造绿色园区标杆。

(二)风险防控机制

1. 市场波动。开发“冬季温暖科技游”等季节产品,延长停留时间;建立第三方监测机制,动态调整业态。2. 技术瓶颈。设立研发投入 10% 的风险补偿基金,与高校签订“定向研发”协议,实现专利共享。3. 资金缺口。政府补贴 15%+ 企业入股 40%+ 社会资本 20%+ 园区运营 25% 多元化融资,发行产业发展基金。

六、结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秦皇岛水暖产业以“工业旅游 + 科技体验消费”为突破点,运用“双核驱动 + 全链融合”模式,破解“小而散”“低附加值”的传统困局,也能够激活旅游资源与政策红利的协同效应。未来应聚焦技术创新、区域联动与品牌塑造,将秦皇岛打造成全国水暖产业升级的“京津冀样本”,为传统制造业在双循环格局下的转型提供可复制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 辉 . 产 业 新 城“ 智 ” 创 未 来 [N]. 河 北 日 报 ,2024-11-12(012).DOI:10.28326/n.cnki.nhbrb.2024.006546.

[2] 安 森 . 协 同 发 展 谱 新 篇 [N]. 秦 皇 岛 日 报 ,2024-08-10(001).DOI:10.28620/n.cnki.nqhdb.2024.001060.

[3] 蒲凌 . 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下“大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J]. 科技经济市场 ,2017,(06):65-66.

[4] 杨燕霞 . 京津冀一体协同发展推动秦皇岛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J]. 中国集体经济 ,2015,(06):17-18.

作者简历:魏冬(1980.11- )金融专业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关雪如(2006.03-),大数据与会计学生杨帆(2006.01-),现代通信技术学生吴芷妍(2004.1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学生陈若兮(2005.08-)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