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延安窑洞对的当代价值和新时代实践

作者

付玲莉

延安革命纪念馆 716000

一、引言

1945 年 7 月,在延安杨家岭的窑洞中,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沉思片刻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对话,史称“窑洞对”,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权建设规律的经典篇章。

二、“窑洞对”的历史背景与核心内涵

2.1 历史背景:抗战胜利前夕的政治博弈

1945 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国共两党围绕战后建国问题展开激烈较量。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拒绝成立联合政府,而中国共产党则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此背景下,黄炎培等民主人士以第三方身份访问延安,试图为国共合作寻找出路。黄炎培在考察延安期间,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民主实践,感受到了与国统区截然不同的政治风气,遂在临别前向毛泽东提出了历史周期率的深刻命题。

2.2 核心内涵:民主新路与人民监督

毛泽东对历史周期率的回答,核心在于“民主”二字。他强调,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回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以及通过民主制度建设保障政权长治久安的政治智慧。具体而言,“窑洞对”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人民监督是跳出周期率的根本路径

毛泽东认为,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监督政府是实现这一本质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民主制度,让人民能够通过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家事务,才能有效防止权力滥用,避免“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悲剧重演。

2.2.2 群众路线是民主实践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路线,与“窑洞对”的民主思想一脉相承。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意愿,使政府的决策和工作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2.3 制度建设是民主实现的保障

民主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套具体的制度安排。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时,虽然没有详细阐述民主制度的具体形式,但在其后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窑洞对”的当代价值

3.1 为新时代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指引

“窑洞对”所蕴含的民主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这一论述与“窑洞对”中强调的人民监督、群众路线等思想一脉相承,是对“窑洞对”民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民主的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要求将民主贯穿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确保人民群众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和体现。例如,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一体两翼”工作架构,将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到国家立法机关,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3.2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历史镜鉴

“窑洞对”中提出的人民监督思想,对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智慧

“窑洞对”中蕴含的民主治理思想,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

模式。

四、新时代实践:从“窑洞对”到“自我革命”

4.1 党的自我革命:新时代的“窑洞对”

在“窑洞对”中,毛泽东提出了“让人民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而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给出了“党的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这两个答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完整路径。

4.2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新路的深化与拓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识,也是“窑洞对”民主思想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涵盖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

例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推行的“村民说事”制度,通过“说、议、办、评”四个环节,让村民参与到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形成了“群众说得出、决策议得好、事情办得实、成效评得准”的良性局面。这种基层民主实践形式,不仅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也为“窑洞对”思想在新时代的落地生根提供了生动范例。

4.3 基层治理创新:民主实践的生动样本

基层是民主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窑洞对”思想在新时代的重要实践场域。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模式。

例如,广东省中山市通过制定《中山市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内容丰富、主体多元、层级分明、形式多样、程序规范的城乡社区协商民主新模式。这种模式聚焦城乡社区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集思广益,准确掌握基层群众的关切,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回应群众诉求,满足群众需求,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结论

延安时期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对”,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权建设规律的重要里程碑。其提出的历史周期率命题和“民主新路”的回答,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在新时代展现出独特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窑洞对”思想,通过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基层治理等实践,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新的答案。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弘扬“窑洞对”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新时代的“窑洞对”[EB/OL]. 人民网,2022-10-28.

[2]“窑洞对”的由来始末 [EB/OL]. 中央统战部 , 2024-10-23.

[3] 民主的新路 [EB/OL]. 新华网 , 2012-11-07.

[4] 全过程人民民主 : 新时代中国民主的新形态与新贡献 [EB/OL]. 海外网 , 2025-03-06.

[5] 监督拓新途 民主促民生——“后陈经验”的新时代浙江实践 [EB/OL]. 新华网 , 2024-07-12.

[6] 创新协商民主形式生动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 [EB/OL].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2024-06-04.

[7] 黄炎培与毛泽东“窑洞对”前后 [EB/OL].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