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高校专利转化困境与提升路径研究
荣靓赛
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市 266061
一、引言
高校专利转化率长期低位运行,严重制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2022 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 3.9%,显著低于全国 36.7% 的平均水平。青岛作为拥有29 所高校的沿海科创重镇,亟需破解专利“闲置”难题。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收官之际 [1],探究本土化纾困路径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紧迫性。
二、高校专利转化现状与主要困境
(一)专利质量与市场脱节
一方面,目前专利成果偏理论化,缺乏应用性。理论性强而难以操作甚至无法操作就会导致应用性不强,甚至根本没有转化的必要。现存高校专利的技术含量较低,脱离市场趋势和企业研发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专利成果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的研发创新“孤岛现象”,转化前景渺茫[2]。另一方面,存在专利非正常申请。在科研评价体系持续优化与高校创新能力建设的进程中,专利数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科研产出的重要量化指标。但在此背景下,功利性目标取代创新驱动,高校专利非正常申请量持续攀升,与专利制度激励创新的核心价值严重背离。
(二)专利转化机制不健全
青岛市高校专利转化机制不健全问题突出。校内管理层面,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偏重论文数量和经费获取,轻视专利转化效益,导致科研人员缺乏转化动力;同时,高校普遍缺乏专业专利运营团队,多由科研管理部门兼职处理转化事务,在价值评估、市场推广和技术对接等商业化运作方面能力明显不足。校企协同层面,高校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合作模式单一,多以短期项目合作为主,缺乏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机构支撑层面,虽然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但其发展仍处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管理粗放、团队专业性欠缺、市场运作能力薄弱等短板,导致产学研协同链条尚未有效贯通,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专利转化配套政策存在瓶颈
青岛市在高校专利转化的配套政策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政策可操作性薄弱,奖励标准模糊且缺乏细则,导致执行落地困难;资金渠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补贴与高校自有资金,社会资本参与不足,致使潜力专利因缺资难以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成本低、维权周期长,抑制转化积极性;服务体系缺失,专业化专利评估、技术转移及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匮乏,无法提供全链条保障。
(四)专利转化缺乏激励机制
青岛市高校专利转化激励机制严重缺失:评价导向失衡导致“重申请轻转化”现象突出,高校将专利数量作为职称评审与资源分配的核心指标,却忽视转化效益考核,科研人员因而追逐申请量而漠视市场价值;后续服务缺位使已转化专利缺乏技术跟踪与优化,削弱持续竞争力;资金支持不足则体现为高风险专利缺乏社会资本投入,企业因风险规避难担中试成本,亟需投资机构专项支持以突破产业化瓶颈。
三、青岛市高校专利转化困境的纾解路径
(一)以市场价值为导向,提升专利质量与转化潜力
一方面,推行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将其纳入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流程,通过识别高价值成果实施精准保护。这一机制不仅为后续专利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赋能高校创新效能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严控非正常申请,针对管理系统缺位问题,在专利申请流程中强制引入智能审查工具进行实用性、新颖性及创造性的初步检索筛查,构建“预筛- 多级审核- 终审”闭环流程。
(二)强化高校创新策源功能,健全成果转化支撑体系
根源上破解因激励政策偏颇、成果成熟度低、管理人才短缺及服务机构薄弱导致的转化路径单一问题,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协同通道——首先建立统一数字化平台归集专利资产,缓解管理压力并奠定供需对接基础;[4]其次深化校企“共研共申专利”机制,主动对接企业需求驱动技术迭代;第三,激活大学科技园等校内载体,支持科研团队以专利入股联合产业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共担中试与市场开发风险;最后引入第三方技术转移机构,借力其产业网络精准匹配高价值专利转化路径,补足高校市场短板。
(三)政府发挥主导力,着力完善专利转化支持政策
政府主导完善专利转化政策需双轨并进:法律政策体系层面,落实《青岛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重点构建三大机制——发挥副省级沿海城市优势,强化特色专利转化支撑;建立风险容错体系,消除“怕担责不敢转”的顾虑;出台国际专利转化专项政策,通过技术交易展会推动成果国际化。[5] 产学研长效机制层面,政府需引领“政 - 校 - 企”三螺旋联动:企业基于市场需求定义研发目标并投入资源,高校专注技术攻关,协同推进小试中试环节以降低产业化风险;针对当前制度缺位导致校企合作短期化问题,亟需国家层面出台《产学研合作促进法》,明确联盟法定地位与权责配置,通过激励机制与适应性规则弥合体制鸿沟,构建稳定创新生态。
(四)深化专利转化激励机制,源头破解低质量专利困境
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专利运营与技术转移专项课程体系,结合案例教学与企业实习培育实践能力;推动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组织在职科研人员转化能力培训,并建立人才认证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分配机制方面,应明确权利归属。破解因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导致的职务发明困局 [6]——现行《科学技术进步法》未能有效激励转化的核心在于高校对财政资助专利的处分权受行政约束,且职务发明制度过度倾向单位权益。亟需修订《专利法》明确财政资助成果归属发明人(单位保留无偿使用权),确立发明人专利权主体地位以激发创新动力。
四、结语
本文基于青岛市目前高校专利转化面临的现状,研究发现青岛市高校专利转化困境突出表现为:专利质量与市场应用脱节明显;专利转化机制不健全;专利转化配套政策存在瓶颈;专利转化缺乏激励机制等多重挑战。为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路径体系。研究成果旨在为破解青岛市高校专利转化瓶颈、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服务青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案,推动创新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为提升专利转化效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 (2023—2025年 )》的通知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3,(31):16-19.
[2]杨华 , 陈百平 .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技术与市场 ,2022,29(06):68-69.
[3]杨红岗 , 朱佳伶 , 杨洋 . 我国高校专利质量与转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3,20(12):55-62.
[4]高永志 , 邵培樟 . 高校专利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J]. 经营与管理 ,2022,(04):141-1446.
[5]顾志恒 , 刘群彦等 . 校企产学研关联合作中知识产权转移与优化策略 [J]. 中国高校科技 , 2024,(01):9-13.
[6]吴春明 .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对策研究 [J]. 江苏科技信息 ,2022,39(18):8-11.
作者简介:荣靓赛(1999.07—— )女,汉族,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