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芸豆种植的现有技术缺陷与应对研讨
颜丫丫
兰坪县农业农村局 云南怒江州 671400
引言:
白芸豆作为我国重要的豆类经济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市场潜力。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白芸豆种植中存在的主要技术缺陷,并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与技术改进方向,以期为推动白芸豆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1、白芸豆种植的现有技术缺陷分析
1.1 品种选择问题
白芸豆栽培存在显著品种选择难题,部分产区种植品种抗病能力不足、环境适应性偏低,难以应对干旱低温等极端气候条件,引发产量波动显著。选育过程过度追求产量指标,忽略品质提升,高营养品种单产水平有限,高产类型则存在商品性状缺陷,无法匹配市场细分需求。引进品种未开展区域性试种即投入生产,出现物候期紊乱、病害高发等状况,制约种植效益提升,推进本土化品种选育与推广具有现实必要性。
1.2 播种与育苗技术不规范
播种育苗环节的技术缺陷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提升,农户常错过最佳播种期,苗期发育受阻明显。播种深度与间距设置缺乏数据支撑,覆土过深延缓出苗进程,密度过高诱发冠层郁闭,增加病害传播概率。部分产区仍采用露地直播方式,气候异常年份易造成大规模减产风险。实施标准化播种规程,发展集约化育苗移栽体系,能有效提高成苗率与田间管理效能[1]。
1.3 土壤与施肥管理缺陷
白芸豆种植普遍存在土壤与施肥管理缺陷,构成产量制约的核心因素。连作模式持续区域呈现病原微生物富集特征,土传病害发生率上升,土壤团粒结构恶化,有机质含量降低至临界阈值,根系穿透阻力显著增加。肥料配比失衡现象集中表现为氮肥过量施用,磷钾元素补给不足,微量元素补给体系缺失,致使植株渗透调节能力减弱、冠层发育异步。有机肥施用比例长期低于行业标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持续走低。推行基于光谱分析的精准施肥技术,构建有机无机复合施肥模型,已成为突破种植瓶颈的必然路径 [2]。
2、应对策略与技术改进方向
2.1 加强品种选育与推广
白芸豆种植需突破当前发展瓶颈,关键在于强化优良品种选育与推广体系,市场现用品种普遍存在抗病性弱、适应性不足的缺陷,品质与产量难以平衡,无法匹配规模化生产需求。建立白芸豆遗传资源库迫在眉睫,整合常规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定向培育兼具抗逆特征、高产潜力与优质性状的复合型品种。构建生态区划试验网络,验证不同气候带品种适应性表现,保障区域化推广品种的稳定性与丰产性。政府协同科研单位搭建良种繁育协同平台,依托示范基地辐射、农技服务下沉、产业链条整合等模式,加速新品种渗透率,激发种植主体品种迭代意愿,形成生产效能持续增长的良性机制 [3]。
2.2 完善栽培管理体系
促进白芸豆产量与品质提升,科学土壤与肥料管理不可或缺。现阶段施肥体系过度依赖化肥,过量施用化肥破坏土壤结构,造成环境污染。推广有机肥、生物菌肥和控释肥等绿色肥料,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提升作物营养吸收效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制度,依据土壤养分数据精确供肥,消除盲目施肥现象。
连作地块推行轮作制度,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结构,其土壤透气性和保水能力显著增强。农家肥与秸秆还田等生态措施,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重建微生态平衡。政府推动建设有机肥加工中心,为种植户供应优质平价替代产品,白芸豆产业绿色转型获得发展动能。
2.3 推广绿色肥料与土壤改良措施
白芸豆产量品质提升依赖合理土壤与肥料管理,当前化肥为主的施肥模式普遍存在过量施用现象,破坏土壤结构,引发环境问题。有机肥、生物菌肥及控释肥等绿色肥料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促进作物营养吸收效率。测土配方施肥制度需依据土壤养分数据精准供肥,避免养分浪费,连作地块推行轮作制度、种植绿肥作物,改善土壤结构,增强透气性及保水能力。农家肥施用与秸秆还田等生态措施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重构微生物群落平衡。政府支持建设有机肥加工中心,向农户供应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替代产品,推动白芸豆种植绿色高效发展。
2.4 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
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构建是白芸豆稳产的核心支撑,多数地区依赖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存在安全隐患,加速抗药性形成。需整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生态调控技术。其中,天敌昆虫释放与微生物制剂抑制病原菌扩散;诱捕装置与覆盖材料减少虫口基数;间作种植与栽培结构优化阻断病害传播链条。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需强化建设,依托数字农业技术实时分析田间数据,动态发布防控指导方案,实现药剂类型、施用时机与剂量的精准控制,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结束语:
综上,白芸豆种植的技术体系正处于由传统经验向现代化科学管理转型的关键阶段。针对当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品种选择不当、栽培管理粗放、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频发等问题,应从源头出发,通过加强优良品种选育与区域适应性试验,建立科学规范的栽培管理体系,推广绿色肥料与土壤改良措施,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实现白芸豆生产全过程的提质增效。通过科技支撑与技术集成,有望推动白芸豆产业迈入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提高其在粮食安全与特色农业中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姝颖, 朱晨潇, 杜若妍, 等. 白芸豆淀粉的研究进展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15 (22): 22-31.
[2] 杨利伟, 杨凤泉. 云龙县白芸豆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J]. 云南农业科技 , 2024, (05): 103-105.
[3] 张怡 , 王月蓉 , 唐磊 . 普德村“金豆子”助农增收 [N]. 昆明日报 ,2024-04-15 (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