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辩证思维培养与应用
王晶红
常熟市海虞高级中学
摘要:辩证思维一直贯穿于高考语文写作中,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意识。教师可以运用“阅读经典”“创设情境”“组织辩论”等各式手段进行“及时训练”,从量变到质变,让学生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助力学生在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中有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辩证思维;发展变化;量变质变;联系辩证;现象本质
一、辩证思维的概念分析及其意义
所谓“辩证思维”,“即能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关照事物的思维”。其主要内容有发展变化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联系发展的观点、现象本质的观点等,而一分为二则是所有观点的核心内容与基本方法。“辩证思维”“属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维度”,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客观要求,是新课标下语文作文创作的基本思路。从“近十年来高考试题命题方向可以看出,辩证思维在作文写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新风向”。因此,笔者将剖析2021~2024年江苏省新高考作文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以期为高中生辩证思维培养与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二、辩证思想在江苏省新高考语文作文中的体现
自2021年江苏省实施新高考以来,便以全国卷——语文卷作为本省的语文高考试卷。202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摘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其着重论述“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若能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能变而为强”。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其论述的是强与弱之间发展变化的关系,强若滥用则会变弱,弱能锻炼发展则会变强。202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是围绕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术语展开。材料认为“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这里阐述的是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由量变到质变,下出“妙手”。若不注重量变,虽一味追求“妙手”,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俗手”。202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则以故事为材料,认为“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与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让学生进行联想思考作答。首先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这样的好故事可以怎么样?因此,能够看出故事是有力量的。其次,有力量的故事是不是好故事?而这种好故事可以怎么样是不是就是力量的表现?最后,一个故事可以怎么样,是不是就是有力量的好故事?其联系辩证的思想在2023年的高考语文作文中不言而喻。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则是关注当今世界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许许多多的问题会很快得到答案,发出“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疑问,让学生进行作答。关于“问题”其内涵丰富,从问答层面看,指“解答的难题”;从社会层面看,指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关于“解答”,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获得答案,但是问题答案是否就等于问题解决?这里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透问题的本质,实则人类社会才是问题的“制造者”,也唯有人类自身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人工智能只是辅助人类解决问题的人手段,它不可能代替人类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相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人类正是在解决诸多问题中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三、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培养与应用
1.阅读经典,探寻发展与变化
高中语文课本摘录了许多古人的文章,这些经典的文章只有经过反复的阅读思考,才能深深体会古人的智慧与见识。让我们的思绪穿梭到古代。当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郑国烛之武临危受命,夜见秦伯而劝曰:“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即郑亡对秦的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即郑存对秦的好处。烛之武从微观发展的角度阐述郑存亡与否,关乎秦晋危害的变化。紧接着烛之武分析当时局势,认为晋国贪得无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从宏观的角度论述晋国的发展态势终将对秦不利,而存郑以利秦,何乐而不为!于是乎秦国与郑国结盟而退兵。
经典文章中关于此类辩证思维的论述不胜枚举,最为著者当属论述秦的兴亡。例如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如此发展,“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致秦一统六国。紧接着苏洵分析战争与赂秦给各国发展带来的变化。“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简言之,与战争相比,赂秦使秦国获得更多的土地,变得更强;使其余六国失去更多的土地,变得更弱,以致秦攻灭六国。不仅如此,苏洵更进一步假设,改变发展的方向,其产生的变化也迥异。“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不同于苏洵,杜牧和贾谊则是论述秦亡的原因。杜牧认为秦亡,非亡于他人,实亡于自己。由于秦不惜民力,不爱百姓,奢侈无度,与民心背道而驰,以致秦“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强秦旋亡。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至三世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之”。在杜牧看来,民心向背的发展,给秦国带来的的变化迥然。贾谊在《过秦论》认为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统六国,达于极盛。然,陈涉之位非尊,谪戍之众非强,行军用兵非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世而亡,何以故?“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在贾谊看来,秦统治者不懂得夺天下与守天下之间的发展变化关系,以致二世旋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本中经典古文充分展现了古人严密的发展变化辩证思维,需要高中生不断地阅读,思考,与“古人交流”,以期“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促进自身发展。
2.创设情境,看透现象与本质
情境化教学是日常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培养高中在作文中的辩证思维时,可以历年高考作文为模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找角度,探索答题。例如202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为材料,表达是人在社会中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被塑造,反映的恰恰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也正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属性,才决定其可塑性。如何塑造成功的“人”,则要求我们学会认识周围的环境,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辨别身边的信息,做到去伪存真,以期成为大写的“人”。再如202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摘自毛泽东《体育研究》一文。文章看似论述体育强弱的变化,实则以体育强弱变化来隐喻社会强弱变化。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答题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梦想相联系,通过自身强大来助力国家发展。当个人奋斗梦想汇聚成全国人民的大梦,则中国梦之实现指日可待。还如2021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以“得失”为切入点,描述一种现象“有人把得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失看成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学生作答。得失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还是过程,那得失到底是什么?从结果来看,得失是终点;从影响来看,得失是起点,是对以往的总结、对未来的展望;从长时段来看,得失又是过程。因此,“得失”实则取决于人们的认知角度,而这种认知又影响着人的成长。对于现阶段的高中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以得失为终点,总结过往,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同时,又以得失为起点,畅享未来,在畅享中要学会享受奋斗的过程。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途中每遇到的节点,它即是终点,也是起点,只有在奋斗中“积小步为大步”,方能在每个节点收获成长。最后,以2023年江苏省语文高考卷为例,通过“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与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创设情境来答题。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要学会抓住故事的本质。故事的本质是表达,通过故事叙述来表达某种价值观、情感、认知……而这种表达则会影响你我。那么学生如何学会通过故事表达,即是本篇作文的立意之一。
通过高考作文的真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高考,逐步学会在纷乱的现象中抓住问题本质,分析考题,紧扣主题,从而完成自我成长,保证在自身在语文高考写作中有效发挥。
3.组织辩论,运用联系与辩证
高考答题中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而语文高考作文又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800字的作文,对学生的联系辩证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可以组别为单位,组织辩论赛,来激发学生的联系辩证思维意识。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人性善恶”之辩。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熟善熟恶,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再如李白云:人生得意须尽欢;范仲淹却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即时性幸福与长远性幸福”谁更重要?还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方便,同时人人又称为低头族,网络到底使人更亲近,还是使人更疏远?通过此类辩论,让学生慢慢养成联系辩证的思维,知晓社会属性的人是善恶辩证统一的;明白即时性幸福与长远性幸福关联统一;了解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利与弊,让他们在辩论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探寻事物之间的联系辩证关系,学会一分为二的认识、分析事物。
4.及时训练,追求量变到质变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经典”“创设情境”“组织辩论”等环节“及时训练”,做好量的积累,让学生逐步养成辩证思维习惯,形成辩证思维意识,实现质的飞跃,让学生在语文高考写作中发挥的更好。
四、结语
通过近几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作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清楚知晓“辩证思维”始终贯穿其中,成为教师日常作文教学的新风向。通过“阅读经典”“创设情境”“组织辩论”“及时训练”等方式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联系辩证的方法,分析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由量变到质变,形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维,更好的应对高考语文。
参考文献
[1]王秋荻.《高中作文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近十年高考全国卷为例》[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22.5.
[2]王文松.《辩证思维在作文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44):26-27.
[3]蓝历.《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3,(39):21-22.
[4]过常宝、郑桂华.《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5]程章灿、王本华.《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册·<过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3.
[6]刘勇强、杨九俊.《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劝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4.
[7]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8]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9]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10]2024年新高考全国I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