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
曾忆琴
安徽交控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0、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公路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沥青路面因其行车舒适、施工高效等优势,已成为高等级公路的主要结构形式。然而,沥青路面在服役过程中普遍面临裂缝、车辙、松散等病害挑战,不仅影响道路美观与行车安全,更导致全寿命周期养护成本激增。据统计,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使用 5 年后,车辙深度超过 10mm 的路段占比达 30% 以上,低温开裂问题在北方地区尤为突出。病害的频发暴露出传统施工技术在材料性能匹配、工艺标准化执行及质量动态监测等方面存在短板。当前,沥青路面施工正面临重载交通比例增加、极端气候频发等新挑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性能突破。
一、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的常见病害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环境、交通荷载及材料性能等多重因素影响,易出现多种病害,严重影响路面使用性能与行车安全。裂缝类病害是沥青路面最为普遍的问题,其中横向裂缝主要由温度应力引发,冬季低温时材料收缩导致,表现为垂直于行车方向的规则裂缝;纵向裂缝则多因路基不均匀沉降或施工接缝处理不当形成,常见于新旧路面拼接处或填挖交界区域;网状裂缝(龟裂)则是疲劳荷载与材料老化的综合结果,表现为局部区域密集的网状裂纹,若未及时修复,可能发展为坑槽等严重病害。变形类病害中,车辙是重载交通与高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沥青混合料在重复荷载下发生剪切变形,形成深度超过10mm 的纵向凹槽,显著降低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波浪与推移病害则多由材料抗剪强度不足引发,路面出现连续起伏,影响行车稳定性。此外,松散与坑槽病害源于沥青粘结力下降或基层强度不足,松散表现为骨料脱落,坑槽则进一步发展为局部凹陷。泛油现象则多因沥青含量过高或高温析出导致,雨天易形成水膜,降低路面抗滑性能。此外,沥青路面还可能出现脱皮、沉陷等病害,这些病害不仅影响路面美观,更会降低路面承载能力,缩短使用寿命。因此,需针对不同病害类型制定科学的预防与维修策略,通过优化材料选择、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及实施定期检测维护,保障沥青路面长期稳定运行。
二、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性能的影响因素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性能受材料特性、结构设计与施工环境等多维度因素的综合影响。材料性能是决定路面耐久性的核心要素: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及延度等指标直接影响其高温稳定性与低温抗裂性,若沥青标号选择不当或改性工艺不足,易导致路面在高温下软化、低温下脆裂;集料的级配组成、压碎值及磨耗值等参数显著影响混合料的骨架结构与抗剪强度,粗集料粒径过大或细集料含量不足均可能引发离析或抗滑性能下降;矿粉的细度与亲油性则关乎沥青膜的均匀性与粘结强度,劣质矿粉易导致混合料空隙率过大,加速水损害进程。基层质量对路面长期性能起关键支撑作用:若路基压实度不足或填料含水量超标,将引发不均匀沉降,导致面层反射裂缝;基层透水性差或排水系统失效时,雨水渗入后难以排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形成动水压力,进一步加剧基层软化与面层剥落。施工工艺的规范性直接影响路面成型质量:拌和温度与时间控制不当易造成沥青老化或集料裹覆不均,摊铺速度波动或熨平板加热不足则导致厚度偏差与平整度缺陷,碾压组合与遍数不合理会引发压实度不足或表面纹理破坏。此外,环境条件与交通荷载亦为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昼夜温差大或年温差高的地区,材料热胀冷缩效应加剧,裂缝扩展速率显著提升;重载交通比例高或轴载超限路段,车辙深度增长速率较设计标准提高 3-5 倍,大幅缩短路面使用寿命。因此,需从材料优化、结构改进、工艺管控及动态监测等多环节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沥青路面性能。
三、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
3.1 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是沥青路面质量保障的基础环节,需从材料、设备与现场三方面进行系统性筹备。材料质量控制方面,需依据设计要求对沥青、集料及矿粉进行严格检测,例如 SBS 改性沥青需满足针入度、软化点及延度等指标,粗集料压碎值应 ⩽26% ,细集料砂当量 ⩾60% ,矿粉含水量 ⩽1% ,并建立材料溯源台账。设备调试需确保拌和站计量系统精度达标(油石比误差 ⩽±0.3% )、摊铺机熨平板预热至 100∘C 以上且配备非接触式平衡梁、压路机振幅与频率符合工艺参数。现场布置需规划最短运输路线(单程
)、设置临时交通组织方案,并完成下承层清扫与透层油喷洒,同时针对弯道、陡坡等特殊路段制定专项施工预案,为后续施工提供标准化作业环境。
3.2 施工过程控制
施工过程控制需以工艺标准化为核心,实现温度、厚度、压实度等关键参数的动态管理。混合料拌制阶段,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控制拌和时间≥ 45s,确保矿粉充分裹覆,同时通过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出厂温度( 170∘C-185∘C ),运输车辆需覆盖双层保温帆布,到场温度低于 160℃时废弃。摊铺作业中,通过GPS 定位系统控制摊铺速度( 2-3m/min )与松铺系数(1.15-1.25),横向接缝采用 45∘ 斜向碾压工艺消除薄弱带。碾压环节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原则,初压采用10t 钢轮压路机静压2 遍,复压采用25t 轮胎压路机碾压6 遍,终压消除轮迹,边角部位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补压,确保压实度 ⩾96% 且无离析现象。全过程需同步记录施工日志,包含温度、遍数、异常情况等数据,为质量追溯提供依据。
3.3 施工后检测与验收
施工后检测与验收是质量管控的最终防线,需通过多维度检测手段验证路面性能。外观检查采用 3m 直尺检测平整度(最大间隙 ⩽5mm )、目测接缝密实度及泛油情况,并使用铺砂法测定构造深度( gtrsim0.6m )。实测项目包括压实度(钻芯法检测 ⩾96% )、厚度(设计值 -8mm 至 +10mm )、弯沉值(贝克曼梁法≤设计允许值)及渗水系数( ≤300mL/min ),其中压实度与厚度检测频率为每200m 每车道1 处。验收阶段需提交完整的质量保证资料,涵盖原材料检测报告、配合比设计文件、施工过程记录及第三方检测报告,同时对裂缝、车辙等早期病害进行标记并制定跟踪观测计划。若检测指标不合格,需对责任段落进行返工处理,直至复检合格后方可开放交通,确保路面全寿命周期性能达标。
四、结束语
沥青路面作为公路工程的核心结构层,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道路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本文通过病害类型归纳、影响因素分析及全流程施工技术研究,明确了材料选择、工艺执行与质量检测三大环节的协同优化路径。实践表明,严格把控沥青改性工艺、集料级配设计及基层压实度等关键参数,结合智能压实监测、红外测温等新技术应用,可有效降低早期病害发生率。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温拌沥青、再生混合料等绿色施工技术的适应性,并完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路面性能预测模型,推动沥青路面施工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分析 . 李道海 . 建筑技术开发 ,2020(02)
[2]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 . 李增新 . 建材与装饰 ,2020(15)
[3] 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 . 孙操 . 低碳世界 ,2017(02)
作者简介:曾忆琴(1997-),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 公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