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林慧 刘林 周琴
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扎染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与传承也始终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在当今社会,扎染技艺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在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党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党史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众多关于扎染的传承途径讨论中,很多研究方法都是以网红打卡、明星效应的形式来推动扎染传承。基于此,本篇文章立足于新的角度致力于推动扎染传承工艺的发展,以展览馆为载体,将扎染与党史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非遗工艺与时代精神的碰撞,推动扎染的创新性传承,加强对党史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扎染技艺;展览馆;党史
引言: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和染缬0,是中国的一项民间手工艺术【2】,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性转化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命题。扎染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工艺美学与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审美智慧。扎染的魅力还在于其工艺过程造成的织物表面的凹凸肌理和丰富的变化,以及设计者捕捉到的“手工的人情味”【3】。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形成的红色文化遗产,正通过多元载体实现当代价值的重构。如何以创造性思维推动传统技艺与红色文化的对话,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践需求,也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创新党史教育形式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聚焦于"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的展览馆"这一创新实践,其核心概念在于通过艺术设计手法将党史叙事转化为扎染工艺的视觉符号系统,构建兼具审美体验与教育功能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当前学界对扎染技艺的研究多集中于纹样考据、工艺改良或产业转型层面,而红色文化传播则常依托于传统纪念馆模式。本研究的突破性在于提出"工艺媒介化"的跨界思路——以扎染特有的靛蓝染色机理隐喻革命精神的纯粹性,通过抽象化、象征性的图案设计再现历史事件的精神内核,使传统技艺成为党史叙事的物质载体。
这一实践不仅为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开辟新路径,更通过具身化的艺术体验革新党史教育模式。展览馆作为文化记忆的存储空间与传播媒介,其价值已超越单纯的工艺展示,而是构建起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政治的双向对话场域,为新时代红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提供方法论启示。
一、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的价值意蕴
扎染记忆与党史融合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与历史交融之中,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党史的传播方式,也赋予了传统扎染艺术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活化,扎染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将扎染与党史融合,通过扎染艺术再现党的光辉历程,不仅使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更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其次是创新党史传播方式:传统的党史传播方式往往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为主,而扎染艺术的融入则为党史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体验。通过扎染作品,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历史。
(二)情感共鸣与记忆重构
扎染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这些元素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将党史中的感人故事、英雄人物等融入扎染作品,可以激发人们对党的深厚感情,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扎染艺术,人们可以重新构建对党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情感的凝聚和精神的传承。扎染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党的历史与人们的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记忆体系。
(三)教育意义与社会价值
扎染与党史的融合为党史教育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参与扎染活动,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党的历史,增强对党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教育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扎染艺术的融入不仅提升了党史的传播效果,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通过扎染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艺术审美与心灵慰藉
扎染作品以其独特的色彩、图案和质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将党史融入扎染艺术中,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也提升了其艺术价值。这种融合使得党史传播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抚慰心灵、放松身心的方式。扎染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通过参与扎染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党史的传播方式,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
二、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的现状
扎染记忆与党史融合的现状呈现出一种积极而富有活力的态势。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化传承与教育领域,还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个层面,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一)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的积极态势
1.在文化传承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方面
在许多地方,如大理、自贡等地,扎染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学习。通过开设扎染课程、举办扎染技艺培训班等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掌握扎染技艺。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还将扎染技艺与党史教育相结合,通过制作具有党史元素的扎染作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党史,感受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在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扎染文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展示扎染作品、讲解扎染技艺与党史的联系等方式,让游客在欣赏扎染艺术的同时,接受红色教育。一些地方还举办了以“红色扎染”为主题的展览和比赛,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教育与扎染文化的融合。
2.在社会经济层面的融合方面
随着扎染技艺的传承和普及,扎染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许多地方通过建设扎染体验作坊、扎染博物馆等设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扎染产品的种类和样式也日益丰富,从传统的服饰、家居用品到现代的文创产品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地方对“非遗+文旅”模式进行探索,将扎染技艺与文旅产业相结合,通过打造扎染文化小镇、举办扎染文化节等方式,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这种模式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在创新与实践融合方面
在传承传统扎染技艺的基础上,一些艺术家和工匠不断探索和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融入扎染艺术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扎染作品。
这些创新作品不仅丰富了扎染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还为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地方通过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将扎染实践融入其中,让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这种融合不仅增强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促进了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的不足之处
1.在融合深度方面
目前,扎染技艺与党史的融合还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入的挖掘和整合。一些扎染作品只是简单地加入了党史元素,而没有真正将党史的内涵和精神融入其中。这导致了一些作品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有所欠缺。
2.在普及程度方面
尽管扎染技艺与党史的融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普及程度仍然有限。许多人对这种融合形式还不够了解,甚至对扎染技艺本身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这限制了这种融合形式在更广泛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
3.在专业人才方面
扎染技艺与党史的融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匮乏。一些从事扎染技艺的人员对党史了解不够深入,而一些党史教育工作者则缺乏扎染技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制约了这种融合形式的深入发展和创新。
三、扎染展览馆助力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
扎染展览馆是扎染传承的重要载体,扎染技艺与党史相结合更是给扎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览馆主要分为三大区域,提供各种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第一部分是扎染的制作区;能够感受民间扎染师傅的精湛的手艺,将扎染的制作过程进行演绎,在扎染师傅耐心的带领之下,游客们可以自行体验感受扎染制作工艺的手法,在制作扎染中享受乐趣。第二部分是情景展示区;游客们置身展览馆中,就可以感受到历史浓重的氛围,借助现代技术进行扎染3D技术,还原在百年党史中的非凡人物和极具感染力的事件,让游客们带着缅怀先烈和对历史无限的敬畏之心去感受聆听党这一路的艰辛与伟大,帮助其树立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第三部分是浏览销售区;通过展览一些成品和纪念册,让游客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扎染技艺的历史与魅力,达到促销的目的,同时游客能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扎染的传承与传播。
扎染展览馆作为展示和传播扎染技艺的重要平台,在助力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对扎染展览馆如何助力扎染技艺与党史融合的详细分析:
(一)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技艺交流
扎染展览馆通过展示各类扎染作品,为扎染技艺的传承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扎染作品,了解扎染技艺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和艺术特点。同时,展览馆还可以举办扎染技艺培训班、讲座等活动,邀请扎染大师和专家进行授课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扎染技艺的认知和兴趣。
(二)融入党史元素,增强教育意义
在扎染展览馆中,可以通过融入党史元素,将扎染技艺与党史相结合,增强展览的教育意义。例如,可以展示具有党史元素的扎染作品,如反映党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英雄人物等主题的作品。同时,展览馆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党的历史和扎染技艺的联系,让观众在欣赏扎染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历史和奋斗精神。
(三)举办主题活动,推动文化传承
扎染展览馆可以定期举办以扎染技艺和党史为主题的活动,如扎染技艺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公众对扎染技艺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促进党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传播渠道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扎染展览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提高展览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线上展览馆、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扎染技艺和党史的传播拓展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同时,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展览体验。
(五)加强合作交流,推动产业发展
扎染展览馆可以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扎染产业的发展。例如,可以与旅游部门合作,将扎染展览馆纳入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可以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具有扎染元素的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推动扎染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党史的传播和普及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结束语
针对当前扎染市场所面临的同质化市场上,本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在时代背景下,引入新技术,运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扎染技艺,在保证扎染占原有市场的前提下,采取扎染与党史相结合的模式,获得政府支持,不仅能带动扎染发展,也能让当地党史得以传承。我们在结合党文化的基础上,运用互联网工具,探索出一条集制作、销售、展览、宣传为一体的商业模式。本文认真思考扎染展览馆所要面临的各类问题并提出了上述针对性措施,以保护扎染工艺、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一定参考。
项目基金:乐山师范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支持(项目编号S202410649231X)。项目名称:传承红色党史记忆——引领扎染时代新潮流
刘林,汉族,成都人,乐山师范学院讲师,讲究方向党史、党建。林慧,女,汉族,四川南江人,乐山师范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纺织类。周琴,女,汉族,四川成都人,乐山师范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纺织类。
[1]张旭,王辉.扎染艺术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西部皮革,2024,46(1):102-104.
[2]丁伊凡;么红梅;.非遗视角下传统扎染手工艺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0
[3]马满霞.传统手工印染研究———扎染艺术[J].西部皮革,2023,45(4):49-51.
作者简介:林慧(2003-04),女,汉族,四川巴中,本科,学生,旅游管理研究方向。
通讯作者:刘林(1993-02),女,汉族,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讲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