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风电厂总图竖向设计对场地排水及风机基础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

董泽晨

四川益赫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引言

当前,风电厂开发涉及平原、山地、沿海等多样地形,不同场地面临差异化挑战:平原风电厂易因竖向设计不当导致场地积水,影响设备运维;山地风电厂因地形起伏大,竖向设计若忽视坡向与坡度控制,易引发风机基础滑坡;沿海风电厂则需通过竖向设计抬高场地标高,抵御风暴潮侵袭(标高不足易导致设备进水损坏)。据行业统计,约 30% 的风电厂运营故障与竖向设计相关,如场地排水不畅导致的电缆沟积水、基础周边水土流失引发的沉降超标等。因此,深入研究风电厂总图竖向设计对场地排水及风机基础稳定性的影响,构建针对性优化体系,对提升风电厂工程质量与运营安全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风电厂总图竖向设计的核心要素

风电厂总图竖向设计需围绕三大要素展开,各要素直接影响场地排水与基础稳定性:一是地形利用方式。平原风电厂多采用“平坡式”竖向设计,通过轻微调整场地高程实现排水;山地风电厂采用“台阶式”设计,按地形高差划分台地,适应地形起伏;沿海风电厂需结合潮汐水位,设定场地高程高于 50 年一遇洪水位 0.5m 以上,避免海水倒灌。二是排水坡度控制。场地地表排水坡度需满足《风电场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1096-2015)要求:主干路两侧排水坡度 0.3%0.5% ,场地开阔区域坡度 0.2%0.3% ,风机基础周边坡度 20.5% ,确保雨水快速汇流至排水系统,避免积水。三是基础高程设定。风机基础高程需综合考虑地下水位、土壤承载力及排水需求:地下水位较高区域,基础顶面高程需高于地下水位 1.0m以上;山地边坡区域,基础底面需嵌入稳定岩层或硬土层,高程需避开滑坡体滑动面,确保基础抗滑稳定性。

2 竖向设计对场地排水的影响机制

2.1 场地标高与排水安全

场地基准标高直接决定排水“起点高度”:若标高过低,易形成“洼地”,雨水无法自然排出,导致场地积水。例如,某平原风电厂因场地标高低于周边道路 0.3m ,雨季积水深度达 0.5m ,电缆沟进水导致 3 台风机停机;若标高过高),则会增加土方回填量,同时导致排水出口标高高于周边排水系统,需增设提升泵站,增加工程投资。

2.2 地形坡度与排水效率

坡度是影响排水速度的核心因素:坡度不足( <0.3% ):雨水汇流速度慢( <0.5m/s ),易在场地低洼处滞留,形成积水,滞留时间超过 24h会导致土壤含水率过高,降低地基承载力(如粉质黏土含水率每增加 10% ,承载力降低 15%-20% );坡度过大( 5% ):雨水汇流速度快( >1.5m/s ),易引发地表冲刷,导致土壤侵蚀(侵蚀模数 >3000t/(km2⋅a) ),同时增加排水管道水力负荷,易出现管道淤积或破裂。

2.3 坡向与汇水路径

坡向决定雨水汇流方向:顺坡向布置:雨水沿坡向集中汇流,易在坡底形成“洪流”,冲击风机基础与场内道路,某山地风电厂因顺坡向未设置截水沟,雨季坡底道路冲毁,修复成本超 200 万元;横坡向布置:雨水沿等高线分散排放,汇流路径均匀,可减少局部冲刷,但需配套横向排水盲沟,避免雨水渗入地下引发基础沉降。

3 竖向设计对风机基础稳定性的影响路径

3.1 基础高程与地下水位:控制基础浸泡风险

竖向设计通过设定基础高程,影响地下水位与基础接触的概率:地下水位较高区域。如沿海滩涂风电厂,地下水位埋深 <1.0m ,若基础顶面高程低于地下水位,易导致基础长期浸泡,土壤含水率从 15% 升至 30% ,地基承载力下降 40% 。某沿海风电厂通过竖向设计将基础顶面高程提升 0.8m ,基础周边地下水位降至基础底面以下 0.5m ,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季节性冻土区域。如东北平原风电厂,竖向设计需将基础底面高程设于冻结深度以下,避免冻胀力导致基础开裂。某风电厂因基础底面高程仅 1.0m ,冬季冻胀导致基础倾斜量达 3‰ ,超出规范允许值( 1‰ )。

3.2 基础周边坡度与抗滑稳定性

竖向设计中基础周边坡度直接影响基础抗滑稳定性:边坡超载风险。若风机基础周边坡度 >5% ,且坡顶堆土,易形成边坡超载,增加基础抗滑力矩。某山地风电厂风机基础周边坡度 8% ,坡顶堆土高度 2m ,导致基础抗滑稳定系数从 1.3 降至 1.05,需通过竖向设计清理坡顶堆土,并将坡度降至 5% ,稳定系数恢复至 $1 . 2 5 。$ 。渗透破坏风险。基础周边坡度不当易引发渗透破坏,如某风电厂基础周边坡度 6% ,暴雨后雨水入渗导致边坡土体内孔隙水压力升高,引发浅层滑坡,滑坡体推移基础,导致基础位移 100mm 需通过竖向设计在基础周边设置防渗膜及截水沟,减少雨水入渗。

3.3 土方开挖与基础持力层

竖向设计中土方开挖量与开挖深度,影响基础持力层稳定性:超挖导致的承载力不足。若竖向设计开挖深度过大,超出持力层范围,易导致基础沉降。某风电厂因竖向设计开挖深度达 5m (持力层在 3m深度),基础置于软弱土层,运行 1 年后沉降量达 20mm ,需通过注浆加固处理,增加成本 20 万元/台。欠挖导致的荷载传递不均。若开挖深度不足,基础底面存在浮土,易导致荷载传递不均,基础倾斜。某风电厂基础开挖深度仅 2m ,浮土厚度 500mm ,运行后基础倾斜量达 2‰ ,需二次开挖清理浮土。

3.4 地质协同的土方平衡

勘察先行:通过详细地质勘察,绘制“地质剖面图 +. 土方平衡图”,明确挖填分区,避免在断层、滑坡体等不稳定区域开挖;就地利用:开挖的合格土方优先用于回填,不合格土方需外运至指定弃土场,外运距离≤5km;动态调整:施工过程中若发现实际地质与勘察不符(如遇到隐藏溶洞),需及时调整竖向设计,采用“注浆填充 .+ 钢筋混凝土盖板”处理,确保基础稳定性。

4 未来展望

4.1 技术创新

引入BIM+GIS数字化建模技术,构建竖向设计三维模型,模拟不同降雨、地质条件下的排水与基础受力状态,实现设计方案动态优化;

4.2 标准完善

针对不同地形风电厂,制定竖向设计专项标准,明确排水坡度、标高安全系数、抗滑措施等关键参数的取值范围;

4.3 智慧运维

在风机基础周边布设传感器(水位、沉降、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竖向设计相关指标,异常时自动预警,提升运维响应速度。

结语

风电厂总图竖向设计通过场地标高、坡度、坡向、土方平衡四大要素,从“排水安全”与“基础稳定”双维度影响工程质量,标高偏差 0.3m 以上或坡度偏差 0.2% 以上,会显著增加积水风险与基础失稳概率;平原风电厂需重点控制场地标高与排水坡度( 0.5%-1% ),山地风电厂需优先优化坡向与抗滑措施,沿海风电厂需强化防洪标高与防波设计,不同地形需差异化设计;通过“标高适配地形、坡度协同排水、坡向保障抗滑、土方平衡地质”的优化策略,可使场地积水率降低 90% 以上,风机基础稳定性提升 20%-30% ,工程成本降低 10%-15% 。

参考文献

[1]刘建兵.浅谈山地光伏电站总图布置方法及施工难点解决方案[J].电力电网,2018(3):116.

[2]买发军,吕丹,白荣丽.山地光伏电站总图布置方法及施工难点解决方案[J].太阳能,2018(7):76-78.

[3]宋娟.浅谈山地光伏项目总平面布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3):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