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二次回路故障诊断方法的改进与案例分析
蔡胜
中广核新能源若羌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1800
引言:
二次回路是变电站连接保护装置、测控设备、操作机构的核心回路,承担信号传输、状态监测、控制指令执行等关键功能。随着电网向智能化升级,二次回路结构愈发复杂,故障类型(如接触不良、断线、接地)呈现多样性与隐蔽性,传统“人工排查+仪表检测”的诊断模式已难以满足快速故障处置需求。近年来,因二次回路故障导致的保护误动、拒动事故频发,凸显诊断方法改进的紧迫性。因此,探索科学的改进策略并通过案例验证其效能,对提升变电站运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变电站二次回路传统故障诊断方法的局限性
1.1 诊断精度低:依赖经验易导致误判漏判
传统诊断高度依赖运维人员的经验,缺乏客观数据支撑,易因经验不足或故障表象干扰导致误判漏判。一方面,二次回路故障症状存在“同症异因”现象,如“保护装置无显示”可能由电源断线、模块故障、信号传输异常等多种原因引发,经验不足的人员易误判故障点;另一方面,部分隐蔽性故障(如电缆绝缘层老化、端子排接触电阻增大)无明显外在症状,传统仪表(万用表、示波器)仅能检测显性故障,无法识别潜在隐患,导致故障反复出现。
1.2 诊断效率差:人工排查耗时耗力
传统诊断以人工逐点排查为核心,流程繁琐且耗时,难以满足故障快速处置需求。二次回路涉及大量电缆、端子、继电器,人工需逐一检测线路通断、电压电流参数,一个复杂回路的排查往往需数小时甚至数天;同时,故障排查需停电进行,长时间停电会影响电网供电可靠性,尤其在负荷高峰期,会加剧供电压力,造成经济损失。
1.3 适应性不足:难以应对复杂与新型回路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推广,二次回路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传统方法对新型回路的诊断适应性不足。一方面,数字化二次回路采用光纤传输信号,传统电气仪表无法检测光信号参数,无法排查信号衰减、丢包等故障;另一方面,新型保护装置与测控系统的逻辑关系复杂,传统经验无法覆盖新型设备的故障类型,导致诊断工作陷入被动。
二、变电站二次回路故障诊断方法的改进策略
2.1 数据融合:构建多源信息协同诊断机制
通过融合二次回路多源运行数据,提升故障诊断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核心在于整合三类数据并建立关联分析模型。其一,实时监测数据,通过在回路关键节点(端子排、电缆接头)安装智能传感器,采集电压、电流、温度、接触电阻等实时参数,捕捉故障前兆;其二,设备状态数据,整合保护装置、测控设备的历史运行记录(如动作次数、告警信息)、检修记录,分析设备老化与故障的关联性;其三,环境数据,采集变电站温湿度、电磁干扰强度等环境参数,排查环境因素引发的故障(如潮湿导致的端子接地)。通过数据融合平台对三类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消除单一数据的局限性,实现故障原因的多维度验证。
2.2 智能算法:引入 AI 技术提升诊断智能化水平
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故障诊断,替代传统经验判断,提升诊断精度与效率,重点推广两类算法的应用。一是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构建故障诊断模型(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模型),利用历史故障数据(故障类型、症状、原因)训练模型,使模型具备“输入故障症状—输出故障原因与位置”的能力,例如将“保护拒动+电压异常”等症状输入模型,模型可快速定位“跳闸回路断线”等故障点;二是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二次回路的数字孪生体,实时映射物理回路的运行状态,通过模拟不同故障场景(如断线、接地)的参数变化,对比实际运行数据,精准识别故障类型,且可在数字孪生体中预演故障处置方案,避免现场盲目操作。
2.3 流程规范:优化“诊断—处置—验证”闭环流程
通过规范诊断流程,减少人工操作误差,提升诊断效率,核心是构建三步闭环流程。第一步,故障初步定位,利用智能监测系统与数据融合平台,自动采集故障回路的参数异常信息,结合智能算法快速锁定故障范围,避免全回路盲目排查;第二步,精准检测验证,针对初步定位的故障范围,采用专用检测设备(如光时域反射仪检测光纤故障、回路电阻测试仪检测接触不良)进行精准检测,确定具体故障点与原因;第三步,处置与效果验证,完成故障修复后,通过数字孪生体模拟运行或现场带负荷测试,验证回路功能恢复情况,确保无遗留隐患,形成“定位—检测—处置—验证”的闭环管理。
三、改进诊断方法的案例分析
以某 220kV 智能变电站 35kV 线路保护回路故障为例,对比传统方法与改进方法的诊断效果,验证改进策略的实用性。
3.1 案例背景与故障现象
该变电站 35kV 线路保护装置频发“电流采样异常”告警,伴随保护装置动作逻辑误触发,但多次人工排查未发现明显故障,仅临时更换电流互感器辅助模块,故障反复出现,影响线路稳定运行。
3.2 传统诊断方法的处置过程
采用传统方法时,运维人员首先用钳形电流表检测线路实际电流,显示正常;随后逐段排查电流回路接线,未发现松动或错接;最后怀疑电流采样模块故障,更换新模块后告警暂时消除,但 5 天后故障再次出现。整个过程耗时 9 小时,停电 5 小时,未找到根本原因,故障反复。
3.3 改进诊断方法的处置过程
应用改进方法后,诊断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数据融合分析,通过智能监测平台调取故障时段的多源数据:电流回路实时监测显示 ∘C 相电流采样值跳变”,保护装置历史告警记录显示“近 1 个月电流异常告警 4 次”,环境数据显示“故障时段变电站粉尘浓度超标(12mg/m³)”,初步判断故障与粉尘相关且位于电流回路转接端子;第二步,智能算法定位,将“电流跳变+粉尘超标+反复告警”输入训练好的机器学习模型,模型输出“转接端子接触不良(粉尘堆积)”的故障概率达 94% ;第三步,精准检测与处置,使用微欧计检测电流回路转接端子,发现 C 相端子接触电阻达 20Ω(标准值<1Ω),确认故障点后,清理端子粉尘并加装防尘密封套,恢复后通过数字孪生体模拟运行,电流参数稳定,无告警产生。整个过程耗时 1.8 小时,停电 1.2 小时,彻底解决故障。
3.4 案例效果对比
从诊断效率看,改进方法耗时仅为传统方法的 20% ,停电时间缩短 76% ,大幅提升处置效率;从诊断精度看,改进方法通过多源数据与智能算法精准定位根本原因,避免传统方法的误判与反复处置;从经济效益看,减少停电时间降低了供电损失,且避免了不必要的模块更换成本,验证了改进方法的实用价值。
结论:
变电站二次回路故障诊断方法的改进,是应对回路复杂化、设备智能化的必然选择。传统方法依赖经验、效率低下的局限性,可通过数据融合、智能算法、流程规范三大改进策略突破,实现诊断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智能驱动”转型。案例分析表明,改进方法在诊断精度、效率与经济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方法,能够快速精准解决二次回路故障,保障电网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何德恩.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隐藏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机电信息,2020(17):12-13.
[2]柯跃勇.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隐患排查方法研究[J].新型工业化,2020,(03):19-22.
作者简介:蔡胜,1991.04.16,汉族,男,籍贯:甘肃武威,大专,研究方向:输变电,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