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对立统一视角解析“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的转化机制

作者

涂晴

华容县第五中学 414200

一、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哲学根基

(一)矛盾的对立性:支配与从属的界限

主要矛盾的支配性体现在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例如,高二政治教材中“乡村振兴战略”案例提到,在乡村发展中,产业振兴是主要矛盾,因为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发展。此时,产业振兴与其他领域的关系是“一主多从”,其他矛盾的解决必须服务于产业振兴这个核心。但矛盾的对立性并非绝对。当产业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生态环境保护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比如,某乡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但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此时生态矛盾的尖锐化会反制产业发展,迫使矛盾主次关系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对原有矛盾的否定,而是对立性在新的条件下的重新表达。

(二)矛盾的统一性:相互依存与渗透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统一性体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高二政治教材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说明,在改革初期,产能过剩是主要矛盾,需要通过“三去一降一补”解决;但随着改革深入,科技创新不足逐渐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新矛盾。此时,原次要矛盾(科技创新)通过吸收原有矛盾的解决成果(如去产能释放的资源),转化为主要矛盾。这种转化过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渗透性:次要矛盾中蕴含着主要矛盾的种子,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次要矛盾的凸显创造条件。就像高二学生备考,初期的主要矛盾是“补齐知识短板”,但随着复习推进,“提升解题技巧”可能成为新矛盾,而技巧的提升又依赖于前期知识基础的夯实。

二、转化条件: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一)内部条件: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

以高二政治“企业转型升级”案例为例,某传统制造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矛盾是“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求”,此时技术研发投入是次要矛盾。但随着市场饱和,规模扩张的边际效益递减,而技术落后导致的竞争力下降成为致命问题。此时,企业内部的资源分配开始向研发倾斜,技术矛盾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过程中,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经历了从“规模扩张占优”到“技术研发反超”的量变积累。高二学生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学习:当数学基础题正确率达到 90% 后,主要矛盾可能从“减少计算错误”转变为“攻克压轴题”,因为此时基础题的提分空间已有限,而压轴题的突破能带来质的飞跃。

(二)外部条件:环境变化引发的矛盾重构

外部条件的改变往往成为矛盾转化的催化剂。高二政治教材中“新冠疫情防控”案例极具代表性:在疫情初期,医疗资源紧张是主要矛盾,各地通过“方舱医院建设”快速扩容;但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经济复苏与疫情防控的平衡成为新矛盾。此时,原次要矛盾(经济恢复)因外部环境变化(全球产业链受阻)上升为主要矛盾,而疫情防控则需通过“精准防控”调整为次要矛盾。这种转化说明,矛盾主次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在更大的系统之中。高二学生可以联系社区治理:某老旧小区改造初期,主要矛盾是“加装电梯方便老人”,但当电梯建成后,停车难问题可能因居民购车增加而凸显,此时外部条件(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了矛盾转化。

三、转化表现:矛盾体系的动态重构

(一)矛盾体系的层级跃迁

以高二政治“区域协调发展”案例为例,我国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矛盾是“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此时中西部地区的矛盾是“解决温饱问题”。但随着东部产业升级,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其主要矛盾转化为“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而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主要矛盾变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端制造”。此时,全国区域发展的矛盾体系从“东部单极突破”跃迁为“多极协同共进”。这种层级跃迁中,原主要矛盾的解决(如东部加工贸易饱和)为新矛盾的凸显(如创新驱动)创造了空间,而次要矛盾的升级(如中西部营商环境优化)又推动了整体矛盾体系的重构。高二学生可以联想到班级管理:刚接手新班级时,班主任的主要矛盾是“建立班级秩序”,但随着秩序稳定,主要矛盾可能转变为“培养班干部领导力”,而秩序维护则成为次要矛盾。

(二)矛盾性质的阶段性转变

矛盾主次关系的转化还可能伴随矛盾性质的改变。高二政治教材中“人工智能发展”案例说明,在技术初期,主要矛盾是“突破算法瓶颈实现功能应用”,此时伦理风险是次要矛盾;但随着技术成熟,算法歧视、数据隐私等问题可能引发社会争议,此时主要矛盾变为“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规范”,而技术突破则退居次要地位。

四、转化方法:矛盾分析法的实践应用

(一)抓住主要矛盾:以“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为例

某乡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时,初期认为产业振兴是主要矛盾,大量投入发展特色种植,但因缺乏技术人才导致产量低下。后来调整策略,将人才振兴作为主要矛盾,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不仅提升了产业水平,还带动了文化、生态等领域的进步。这一案例说明,主要矛盾的判断必须基于实际条件。高二学生可以借鉴: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若数学成绩长期落后,应将其作为主要矛盾集中突破;但若数学已达中等水平,而英语严重偏科,则需调整重点,避免“一刀切”。

(二)统筹次要矛盾:以“城市治理”中的“垃圾分类”为例

某城市在推行垃圾分类初期,将“居民分类意识”作为主要矛盾,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参与率;但随着分类准确率提高,新矛盾浮现:部分小区分类设施不足导致“前分后混”。此时,城市管理者将“完善分类设施”上升为主要矛盾,同时继续巩固居民意识这一次要矛盾,最终实现分类效果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是事物发展的“节奏器”。它告诉我们,发展不是线性的推进,而是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动态博弈。高二政治教学应通过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动态思维”,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既能抓住重点,又能统筹全局,在矛盾的转化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这种思维能力的提升,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周红辉.合作与自我中心对立统一的多维解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2,23(4):5.DOI:CNKI:SUN:GDWY.0.2012-04-012.

[2] 王银晖.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及转化策略研究[J].体育时空, 2012, 000(00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