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向导下的黑衣壮舞蹈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课堂实践策略

作者

黄钰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第二小学  广西  百色  533900

引言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新的挑战。黑衣壮舞蹈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教学实践亟需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局限,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基于当前黑衣壮舞蹈教学中存在的文化断层、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如何通过情境化、具身化的教学策略,实现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有机统一。研究旨在构建一套符合当代教育理念的黑衣壮舞蹈教学模式,为民族艺术教育提供新思路。

一、核心素养的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舞蹈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它超越了单纯的技能训练,强调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综合发展。首先,舞蹈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如黑衣壮舞蹈,学生能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其次,舞蹈的节奏、动作和情感表达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艺术鉴赏力。再者,舞蹈表演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情感表达能力,促进艺术表现素养的发展。最后,在传统舞蹈基础上进行创新编排,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创意实践素养。这种全方位的素养培养,使舞蹈教育不仅传授技艺,更成为塑造完整艺术人格的重要途径,为学生终身艺术学习和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二、黑衣壮舞蹈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一)黑衣壮舞蹈的文化背景

黑衣壮能歌善舞,形成风格别致的民间舞蹈,展示了黑衣壮独特的民族魅力[1]。无论男女老少,全身上下均穿用蓝靛染成的土制黑布衣服,故称黑衣壮[2]。黑衣壮舞蹈是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族群的传统舞蹈,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记忆,男女老幼,无一不能歌者 [3]。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壮族先民的祭祀仪式与生产生活,如铜鼓舞源于祭祀活动,竹竿舞模仿劳动场景。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强调腿部屈伸与手臂摆动,配合铜鼓、竹竿等道具的节奏,形成独特的韵律美感。服饰以黑色为主,象征族群身份,银饰碰撞声与舞步相和。这些舞蹈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黑衣壮历史、信仰与生活智慧的活态传承,具有鲜明的民族标识性和文化人类学价值。

(二)当前教学现状

当前黑衣壮舞蹈教学仍面临诸多问题:教学方法以机械模仿为主,过度强调动作标准化,忽视舞蹈背后的文化语境与情感表达;课堂内容碎片化,缺乏对黑衣壮历史、信仰等文化内涵的系统讲解,导致学生仅掌握形式而难以理解精髓;教学资源匮乏,多依赖教师个人经验,缺少系统的教材与数字化资源支持;评价体系单一,偏重技能考核,忽略文化理解与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问题使得黑衣壮舞蹈教学难以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面临的挑战

黑衣壮舞蹈教学面临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教师需在规范舞蹈动作的同时,避免过度技术化而削弱其文化内涵,应通过情境化教学将舞蹈与黑衣壮的历史传说、生活习俗相融合。另一方面,当代学生对本民族舞蹈认同感较弱,需创新教学形式,如结合流行音乐元素创编舞蹈、利用数字技术设计互动体验,并组织村寨采风、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等活动,以增强文化亲近感。

三、核心素养向导下的黑衣壮舞蹈体验式学习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黑衣壮舞蹈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核心策略。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黑衣壮传统节庆影像,展示独特的铜鼓舞、竹竿舞场景,配合村寨实景图片和原生态音乐,构建视听融合的文化场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服饰银饰的律动、感受铜鼓的震撼节奏。还可布置具有壮乡特色的教学环境,如悬挂织锦、摆放农耕道具,增强文化沉浸感。这种多感官刺激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其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体验。当学生置身于真实可感的黑衣壮文化情境中,不仅能直观理解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更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身体体验,感受舞蹈

在黑衣壮舞蹈教学中,身体体验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教师可设计阶梯式体验活动:首先通过分解示范,让学生模仿铜鼓舞的基础步伐和手臂摆动,感受 " 沉膝跺步 " 的力度与 " 甩腕击鼓 " 的节奏;随后组织即兴表演,如根据铜鼓节奏自由创作动作,或模拟黑衣壮劳动场景编排短剧。现代舞蹈教学的结果,不是单单教会学生几个简单的舞蹈,诸如能够上台领舞这么简单,而是培养对于舞蹈熟练运用、自主选择的能力 [4]。在竹竿舞教学中,可让学生先练习基础跳法,再分组创编队形变化,通过身体协作理解舞蹈的集体性和仪式感。

(三)文化探究,深化理解

在黑衣壮舞蹈教学中,文化探究是深化艺术理解的重要维度。教师可设计" 文化解码" 项目,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通过观察黑色土布服饰上的纹样,解读壮锦图案中的自然崇拜符号;分析铜鼓节奏与农耕节律的关联,理解舞蹈的祭祀功能;结合《布洛陀史诗》选段,探讨舞蹈动作中蕴含的创世神话元素。可组织学生采访非遗传承人,记录舞蹈背后的婚俗、丰收庆典等生活记忆,或对比不同村寨的舞蹈变体,绘制 " 文化地图 "。这种探究式学习能使静态的舞蹈动作获得活态的文化注解,当学生发现 " 甩发舞 " 源自壮家女子劳作场景,"竹竿舞" 模仿渡河动作时,其文化理解将实现从形式到内涵的升华。

(四)小组合作,促进交流

在黑衣壮舞蹈教学中,小组合作是深化学习体验的有效方式。教师可设计" 文化传承小分队 " 项目,将 4-6 名学生编为一组,每组负责探究舞蹈的不同维度:一组专注铜鼓舞的节奏解析,通过身体律动感受鼓点与农耕文化的关联;二组研究竹竿舞的队形变化,创编新的互动模式;三组收集服饰纹样的文化寓意,设计舞蹈服饰改良方案。在合作过程中,设置 " 文化解说员 "" 动作指导师" 等角色,通过轮岗制确保全员参与。每周安排小组展演与互评,使用录像回放功能进行动作分析,并开展" 最佳文化诠释奖" 评选。

(五)反思与评价,提升素养

在黑衣壮舞蹈教学中,反思评价是深化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 " 文化 - 艺术 - 创意 " 三维反思体系,通过舞蹈日志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新发现和动作改进心得。定期组织 " 舞蹈茶话会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互相观摩表演视频,运用 " 亮点与建议 " 模式进行同伴互评,既肯定优点又提出建设性意见。教师可设计多元评价量表,从文化理解深度、动作表现力和创意独特性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建立个人艺术成长档案,学生能够清晰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这种反思性实践使学生的舞蹈学习从单纯模仿升华为文化自觉与艺术创造的过程。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验式学习为黑衣壮舞蹈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素养评价体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黑衣壮舞蹈教学应当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素养的文化桥梁,让古老的艺术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韦杏, 陈俣霖, 黄静. 传统舞蹈文化传承现状探析——以那坡黑衣壮 “黑枪舞”为例 [J]. 尚舞 .  2021 (12)

[2] 蒋波 , 何娟娟 . 黑衣壮民间舞蹈文化审美漫谈 [J]. 大舞台 .  2010 (09)

3] 赵青 ; 潘尚领. 广西黑衣壮族的民俗及人文特征学理论 .  2010 (20)

[4] 王芷苏.“引导式”教学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 .  2011 (05)

作者简介:黄钰(1988—),女,壮族,广西百色市靖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音乐教学。

基金项目:2024 年度那坡县教科研课题—素养向导下黑衣壮舞蹈融合课堂模式探究(课题编号:202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