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张军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新泉小学校 037001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愈发重要。本文着重探讨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多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创设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等,旨在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模式
引言:数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基础且关键的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它对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塑造意义非凡。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里,怎样凭借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潜心钻研的重点。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更轻松地领悟和把控数学知识。而且,这种能力会成为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有力支撑,为他们铺就坚实的发展道路,助力其茁壮成长。
一、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当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时,他们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数学公式和定理,而是能够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概念和原理。比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他们能明白其本质是将相同的因数提取出来,再进行计算。通过数学学习,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以锻炼,能清晰地梳理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够从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素,进行整合和判断。创新能力则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这些能力不仅在数学学科中发挥作用,在其他学科如语文写作的条理清晰、科学实验的严谨推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等方面,都有助于学生取得更出色的表现,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1.问题导向式教学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有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数学知识的本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以小学数学“小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小明去超市买文具,一支铅笔 1.5 元,一个笔记本 2.8 元,小明如果买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如果他给收银员 5 元,应该找回多少钱?”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然后再思考如何直接进行小数的加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尝试、探索,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2.情境创设式教学
情境创设式教学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能够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认识方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去动物园游玩,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动物园的地图。现在我们在动物园的入口处,熊猫馆在我们的东北方向,猴山在我们的东南方向,大象馆在我们的西北方向,长颈鹿馆在我们的西南方向。请同学们根据地图和老师给出的方向提示,规划一条游览路线。”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结合地图进行思考和规划。他们可能会先确定自己的起点和各个场馆的位置,然后思考如何以最合理的顺序游览各个场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方向的知识,还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提高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些都是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以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出这样一个任务:“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水果种类,并制作统计图。”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部分同学的喜好。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设计调查问卷,有的负责收集数据,有的负责整理和分析数据,最后共同制作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如何设计合理的问卷、如何准确地收集数据、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等。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讨论、协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引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在小学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知道加法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比如 2 + 2 + 2 = 6 ,如果有 10 个 2 相加,用加法算式写出来会很长很麻烦。那有没有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表示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启发他们思考是否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来表示。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乘法,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自己发现乘法的概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结束语: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问题导向式、情境创设式、小组合作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仔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2,(33):82-84.
[2]李丹.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课堂培养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DOI:10.27159/d.cnki.ghzsu.2021.00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