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实践分析
徐海霞
鄂尔多斯市中心血站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7000
一、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资料的数量急剧增长,如何对海量的图书资料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成为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作为图书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统一的规则和方法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和著录,能够实现图书资料的有序组织和精准检索,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促进图书资料在不同图书馆之间的共享与交流 。因此,深入研究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实践,对于推动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实践现状
2.1 常见分类编目标准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广泛采用的分类标准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该分类法依据学科属性,将图书资料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下设二十二个基本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层层细分,形成了一个严密、系统的分类体系 。例如,“I” 类代表文学,在 “ I” 类下又细分 “I2 中国文学”“I3/7 各国文学” 等子类,进一步细化到小说、诗歌、散文等具体文学体裁。在书目著录方面,国际上通用的《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为规范书目信息的记录提供了准则。我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国家标准,如《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等,对图书资料的题名、责任者、版本、出版发行等信息的著录格式和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书目数据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2.2 标准化实践应用场景
在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等各类图书管理机构中,分类编目标准化实践得到了广泛开展。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新采购的图书资料在进入馆藏之前,工作人员会严格按照《中图法》对其进行分类,确定图书所属的类目,并依据相关著录标准,详细记录图书的各项信息,形成规范的书目数据 。这些书目数据被录入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后,读者可以通过检索系统,利用书名、作者、主题词等多种途径快速查找所需图书。同时,标准化的分类编目使得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书目数据具有兼容性,便于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资源共享服务,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率。
三、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实践中的问题
3.1 标准执行不严格
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分类编目标准的理解不够准确和深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在使用《中图法》进行分类时,对于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图书资料,由于分类界限模糊,工作人员难以准确判断其归属类目,导致同一类型的图书在不同图书馆或同一图书馆的不同时间段被分到不同的类目下,影响了图书资料分类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书目著录方面,存在著录项目不完整、格式不规范的现象,如遗漏出版发行地、出版时间等重要信息,或者对题名、责任者等信息的著录不符合标准要求,使得书目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降低了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
3.2 标准更新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不断演进,新的知识领域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但现有的分类编目标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难以及时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中图法》为例,尽管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修订,但在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学科和热点领域的图书资料时,仍然存在分类不够精准的问题,部分图书只能被归入相近类目,无法实现准确归类。同时,随着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新型文献类型的日益增多,传统的书目著录标准在描述这些新型文献的特征和属性时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文献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3 人员专业素养不足
图书资料分类编目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然而,当前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难以满足工作要求。一方面,一些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分类编目专业培训,对分类编目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错误;另一方面,随着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资料分类编目工作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部分工作人员由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熟练使用图书管理系统进行高效的分类编目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实践优化策略
4.1 加强标准宣传与培训
图书馆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分类编目标准的宣传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线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工作人员深入解读分类编目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提高工作人员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分类编目业务培训,邀请行业专家、资深编目员进行授课,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分类编目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传统纸质图书的分类编目知识,还要包括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新型文献类型的处理方法,以及图书管理系统的操作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此外,鼓励工作人员参加行业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经验、学习先进做法,不断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4.2 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和文献类型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编目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对于《中图法》等分类标准,成立专门的修订委员会,定期收集图书馆界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结合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成果,及时对类目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设新的类目或修改现有类目,确保分类标准能够准确反映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书目著录标准,要紧跟新型文献类型的发展步伐,及时研究和制定适应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文献特征的著录规则,完善著录项目和格式,提高书目著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使书目数据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检索需求。
4.3 完善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图书资料分类编目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是确保分类编目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图书馆内部应成立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对工作人员的分类编目成果进行抽查和审核,检查分类的准确性、著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等指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并督促工作人员进行整改。同时,将分类编目工作质量纳入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对工作表现优秀、分类编目质量高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认真、出现多次错误的人员进行相应处罚,激励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分类编目标准,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分类编目工作质量。此外,引入外部评估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其他图书馆同行对本馆的分类编目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借助外部力量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五、结论
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是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效率、促进资源共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实践中存在标准执行不严格、更新滞后以及人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但通过加强标准宣传与培训、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完善质量监督与考核体系等优化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分类编目工作的标准化水平。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图书管理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图书资料分类编目标准化工作也需要持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图书管理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刘兹恒。文献编目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 第五版)[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3] 邱冠华。图书馆编目工作改革实践与思考 [J]. 图书馆建设,2013 (03) :41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