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

姜奕丞

马龙云能投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云南曲靖  655000

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亦是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全球能源局势日趋紧迫,能源危机的多重挑战促使各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探索力度。在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持续增长,其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应用成效显著。然而,新能源发电机组存在间歇性强、易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的短板,随机性突出,对电力系统的稳定供电构成挑战。在此情况下,储能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深入探索储能技术,才能更精准地契合我国能源需求,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1 储能技术概念阐述,并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简单说就是借助专门的设备或系统,把暂时不用的能量存起来,等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用的核心技术。它最关键的作用,就是化解能量供给 需求之间在时间、地点上存在的错位,比如白天发的电晚上用,这里多余的能量调到那里补缺口。要是按工作 原理和用来储存能量的物质来分,它主要有三类:靠物理状态变化储电的物理储能,靠化学反应储电的化学储能,还有靠电磁原理储电的电磁储能。

物理储能:是指通过改变物质的物理状态(如位置、压力、温度等)来存储能量,在需要时再将这些物理状态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其核心是利用物理过程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物理储能可分为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具有环保性好,寿命长,安全性高、循环稳定性好的特点。譬如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应用,某电站利用电网富余电力驱动电动机带动压缩机,把常压空气成高压状态,储存到地下盐穴。当电力紧张时释放高压空气,推动膨胀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1]。

化学储能:化学储能是借助化学反应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的储能技术,核心是通过正向反应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需要时再经逆向反应释放电能。常见类型有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电池等。以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来看,光伏发电的出力会随日照强度、时长剧烈变化,晴天正午可能满功率运行,乌云遮挡时功率瞬间跌落,夜晚则完全停止发电;风电的输出更是随风速波动显著,阵风来袭时功率骤升,风速骤降时又大幅下滑。这些不稳定的电能直接接入电网,会给电网的电压、频率稳定带来极大挑战,而锂离子电池能快速充放电,及时吸收或补充功率缺口,让新能源发电更平稳地融入电网。当发电过剩或用电紧张时,释放储存的电能,既能避免风光白白浪费,又能补足用电缺口,大幅提升新能源电力的利用率[2]。

电磁储能:电磁储能是借助电磁场或电磁感应实现能量存储,并能快速转化为电能的技术,主要包含超级电容器储能与超导储能两类。例如,在新能源微电网中,当负荷突然变化或新能源出力骤降时,超级电容器储能能瞬间释放功率,维持微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稳定,从而避免系统崩溃。

2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2.1 平衡电力供应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平衡电力供应,这也是其核心优势。以光伏为例,它白天发电量大,夜间却几乎不发电;风电则呈现夜间出力相对较高、白天波动较大的特点,这都与昼夜风速差异、日间气候等因素相关。面对这种情况,储能可在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待发电不足时释放,从而满足电力系统昼夜不同的用电需求。同时,新能源出力易受天气突变影响而出现短时波动,储能能快速响应,瞬间补给或吸纳多余电力,避免电网电压、频率大幅波动,保障供电稳定性。这种平衡能力,是新能源大规模融入电网的关键支撑,不仅能有效提升新能源利用率,还为电力系统带来了宏观的经济性与环境效益,比如大唐云南新平锂离子电池储能示范项目是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的典型应用,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2025 年 4 月 30日全容量并网运营,总容量 200MW/400MWh,占地 61.386 亩,采用磷酸铁锂电池系统,配备 80 个电池舱、40套升压变流一体机及 220 千伏升压站。其主要用于促进当地新能源消纳、提升电网支撑能力,通过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储电、需求高峰或发电不足时放电来平衡供需。项目投产后,年提升电网调峰能力 200 兆瓦,新能源消纳率提高8%,减排二氧化碳6.44 万吨,首月收益823 万元,较省内均价提升 24.3% ,兼具环境与经济效益 [3]。

2.2 降低电力成本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发挥的第二大优势是降低电力成本,具体体现在:一是通过削峰填谷优化电力分配,延缓或避免变电站、输电线路等电网基础设施的扩建,从而降低或节省相关建设投资费用。二是利用峰谷电价差套利,既能降低用户用电成本,又能减小电网峰谷差,减少火电机组的频繁启停,进而全面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三是在电力市场辅助服务中可获得收益,间接降低发电成本。同时能减少工商业用户的需量电费和基本电费支出,从多方面提升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与实用性。

2.3 提高电网稳定性

新能源发电易受天气、风速突变等客观因素影响,出力会剧烈波动,这会导致电力系统内部出现较大波动,使电网电压、频率偏离正常范围,严重时可能引发故障导致系统停运。而储能系统具备快速响应优势:当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它能迅速吸纳多余电能;当出力不足时,又能释放储存的电能,以此平抑功率波动,维持电压和频率稳定。更重要的是,电网发生故障时,储能可作为临时电源支撑关键负荷,避免局部停电扩散,还能辅助电网快速恢复供电,从而进一步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供电稳定性 [4]。

3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成本高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 会 方面来看。当前,储能核心材料稀缺,物以稀为贵,成本自然不 、控制系统等配套设备,这些设备尚未形成成熟运行 储能电池循环寿命较短,需要大量电池支撑,长期运营中 过目前成本正往下走,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让单位成本下 降本路径。成本高低还得看综合价值,储能通过平衡新能 让其经济性凸显,成本制约也在减弱。总之,储能成本是阶段 持和商业模式创新,会不断推动成本优化,加速这一进程。

3.2 技能技术的寿命及安全性有待观察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第 项挑战, 在于其寿命表现与安全风险仍需持续关注和突破。这源于当前技术特性与复杂 设备实际运行寿命远低于理论预期。新能源电 大幅缩短寿命。例如锂离子电池虽标称循环数 缩减,与理论值出入较大。同时,不同新能源场景 行的性能衰减速度与容量保持率仍需进一步观察 电池在高温、过充或受机械碰撞时,容易出现 杂环境因素会加剧设备腐蚀或短路风险。此外,大规 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电力系统运行中断。尽管已有 仍存在诸多弊端,亟待更完善的设备方案和应急方案来解决[

3.3 储能技术对环境的影响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应用 其对 的深刻影响。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其生产与回收环节均会对环境造成显著伤害。 和有毒化学物质,部分物质如全氟化合物难以自然降解,会长期残 康。回收环节问题同样突出,一些资质不全的小作坊缺乏规范设施和 属和电解液的废物,导致土壤酸化、水源污染,这种破坏具有长期性和难逆 的迭代技术,以降低储能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应对策略

4.1 成本应对策略

解决储能成本问题需多层面考虑。首先,突破核心材料瓶颈, 通过材料创新减少稀缺资源依赖,同时推动储能变流器、控制系统等配套设备标准化量 降低系统集 延长电池循环寿命,研发长寿命电池技术,减少更换频率,降低全生命周 加速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等低成本技术落地,通过量产摊薄研发和生产 成本 此外 储能在调峰调频、需求响应等方面的收益潜力,提升综合经济性。政策层 加大补贴 推动储能与新能源项目协同发展。通过技术、市场、政策多管齐下,持续优化成本结构,让储能经 规模化应用形成良性循[6] 环。

4.2 提升储能技术寿命及安全性策略

针对储能技术在寿命与安全方面的挑战,可从技术优化、场景适配和管理升级三方面突破。技术上,研发耐损耗电极材料与自适应温控系统,如采用纳米涂层增强锂电池电极抗衰减能力,结合液冷循环技术将运行温度波动控制在 ±2℃内,减少极端工况对寿命的影响;同时开发热失控预警芯片,通过实时监测电池内部气压与气体浓度,提前0.5 小时预警风险,配合防爆泄压结构降低火灾概率。场景适配方面,建立分场景老化模型,针对风电、光伏不同充放电频率,定制电池循环策略——如风电储能采用“浅充浅放”模式,将单次循环容量控制在 70% 以内,光伏储能则优化充放电节奏匹配日照曲线,通过精准适配延长实际使用寿命。管理上,构建集群智能运维平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集群运行状态,当单设备故障时,0.1 秒内触发隔离机制,同时调动备用单元无缝补能,避免连锁反应;并制定分级应急方案,结合无人机巡检与远程操控,实现城郊电站故障15 分钟内响应处置。

4.3 环境应对策略

要解决锂离子电池在生产与回收环节的环境问题,需从全生命周期入手构建完整治理体系:生产端应推动绿色制造革新,研发无重金属、低毒电解液等环保材料,替代全氟化合物等难降解物质,同时通过工艺升级减少废水废气排放,引入清洁能源为生产供电;回收端需完善法规强制规范回收流程,建立资质准入制度淘汰小作坊,推广自动化拆解技术降低人工接触风险,采用湿法冶金、生物浸出等环保工艺提取镍、钴等有价元素,实现材料循环利用;此外,还应构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促使企业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可回收性,结合数字溯源技术追踪电池流向,再辅以专项基金支持环保技术研发与回收网络建设,形成从生产到回收的全流程环境管控,在保障储能效能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生态伤害 [7]。

4.4 提高成熟技术的应用并扩展规模

为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应重点发挥压缩空气储能与抽水蓄能的技术优势。依托地下洞穴等地质条件布局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利用电网低谷时段储存压缩空气,高峰时释放发电,提升系统调峰响应速度;同时优化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结合流域水资源分布,通过上下水库水位差实现能量高效转换,发挥其容量大、寿命长的特点。两类技术协同应用,可增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平抑风光发电波动,保障电力持续可靠供应。

5. 储能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5.1 技术创新引领性突破

未来储能技术材料更趋多样,系统架构持续创新。材料方面,将兼具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且环保安全,如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不断提升;系统架构上,采用组串式等先进架构,以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与效率。热管理技术向智能全域温控发展,构网型储能模拟发电特性与电网深度融合,推动储能性能全面提升,满足不同场景需求[8]。

5.2 成本降低促进广泛应用

未来储能技术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将持续降低。一方面,电池材料成本下降,生产工艺精进;另一方面,储能系统集成度提升,设备及运维成本减少。成本降低后,在新能源发电侧可提升消纳,电网侧增强调节能力,用户侧普及度提高,助力储能在多领域广泛部署,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5.3 多元场景拓展市场空间

储能应用场景将更趋多样。新能源发电端可稳出力、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分布式能源中,光储充站点增加以满足电动车充电;工业领域用于不间断电源与能量回收;偏远地区及海岛则可获独立可靠供电。场景拓展将带来巨大市场,吸引更多企业与资本投入。

5.4 政策扶持助力产业腾飞

各国政府将持续出政策支持储能:以补贴降投资,完善市场保收益,设专项基金助研发。政策引导下,储能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加快技术创新与市场推广,成为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力量 ,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储能技术的支撑。储能技术可根据工作原理及储能物质分为多个类别,各类技术有着不同的适用场景。 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效率。从发展前景来看,储能技术未来发展前景良好,而持续攻克各类难题,是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孙文彬 .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 系乡 的应用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10):218-220.

[2] 张思佳 025(9):188-190.

[3] 杨贺文 025(3):168-170.

[4] 王莹 , 用探析 [J]. 消费电子 ,2025(1):188-190.

[5] 赵梅 . 理 ,2024(7):99-101.

[6] 黄源 新科技 ,2024(20):59-61.

[7] 王哲 :237-239.

[8] 王磊 , 能技术 ]. 通讯世界 ,2024,31(10):88-90.

作者简介:

姜奕丞(1995.02)男,汉族,云南曲靖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风电、光伏、新能源集控中心项目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