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用跨学科钥匙打开小学低段数学空间思维之门

作者

杜娟

和布克赛尔县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以 “观察物体” 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运用跨学科方法打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空间思维之门,分析教学现状与意义,提出融合故事文化、关联多学科知识、借助实物与信息技术、强化生活应用等策略,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空间思维发展。

关键词:小学低段数学;空间思维;跨学科教学;观察物体

一、引言

小学低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时期,空间思维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及生活实践有着深远影响。在 “图形与几何” 领域教学中,“观察物体” 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深度理解。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将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为打开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空间思维之门提供了新路径,有助于学生从多元视角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二、小学低段数学空间思维培养的现状与意义

(一)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低段数学空间思维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以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练习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与实践机会,难以真正理解空间概念。例如在 “观察物体” 教学中,学生仅通过课本图片观察,对物体不同视角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学科间联系不足,数学教学孤立进行,未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辅助空间思维培养,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无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意义

培养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空间思维意义重大。从数学学习角度看,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特征、位置关系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立体图形体积等内容奠定基础。在生活实践中,空间思维有助于学生准确判断物体位置、方向,提高生活自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整理书包、辨别方向等场景中发挥作用。此外,空间思维培养还能促进学生大脑发育,提升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用跨学科钥匙打开小学低段数学空间思维之门的策略

(一)融合故事文化,激发空间思维兴趣

故事文化作为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元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空间思维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在 “观察物体” 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盲人摸象》这类经典故事。故事里盲人因触摸大象不同部位而得出不同结论,这与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不同图形的原理相似。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盲人对同一头大象的描述不同,让学生初步感受观察位置对结果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结合故事开展互动活动。例如,让学生分组模拟盲人摸象场景,用手触摸不同形状的物体模型,然后描述自己的感受,其他组员猜测摸到的物体。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续空间思维培养奠定情感基础。同时,故事文化的融入也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提升综合素养。

(二)关联多学科知识,拓展空间思维视野

数学与多学科紧密相连,关联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能拓展学生空间思维视野。在 “观察物体”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语文课文《画杨桃》。文中作者因座位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形状与其他同学不同,这与数学中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知识相互呼应。教师可让学生朗读课文,分析作者和其他同学观察杨桃的角度差异,理解观察角度对物体形状认知的影响。

从美术学科角度看,绘画是观察物体的直观表现形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并绘画。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物体的形状、比例、空间位置关系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体不同视角的理解,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分析画家如何通过构图、线条、色彩表现物体的空间感,让学生从艺术角度感受空间思维,丰富学生对空间的认知方式,使学生学会从多学科视角理解和运用空间思维。

(三)借助实物与信息技术,深化空间思维理解

实物观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深化学生对空间思维的理解。在 “观察物体” 教学中,教师准备熊猫玩偶、小货车模型等实物,让学生进行本位观察、换位观察。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围绕小货车模型,从不同位置观察并描述看到的样子,通过实际观察,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不同。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观察视角。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不同角度的三维视图,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观察物体,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物体,增强观察的趣味性与真实感。比如,利用 AR 技术,学生可以在手机或平板上观察虚拟的建筑物,自由旋转、缩放,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体的空间结构,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四)强化生活应用,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强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让学生将所学空间思维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在 “观察物体” 教学后,教师可布置生活实践任务,让学生选择熟悉的日常生活物品,如玩具、文具等进行观察,并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品,分析其形状特点,这有助于巩固学生对观察物体知识的理解,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空间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在整理房间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摆放家具能使房间空间更合理;在玩捉迷藏游戏时,让学生根据空间位置关系选择藏身之处。通过这些生活场景的应用,学生能切实感受到空间思维的实用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同时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效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结语

用跨学科钥匙打开小学低段数学空间思维之门,是创新数学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融合故事文化、关联多学科知识、借助实物与信息技术、强化生活应用等策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跨学科教学方法,挖掘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创造更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助力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与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伟凤. 跨学科理念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路径 [J]. 读写算, 2025, (12): 106-108.

[2]汤涓涓. “做思共生”背景下的跨学科教学 [J]. 小学科学, 2025, (12): 89-91.

[3]祁英兰.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跨学科教学设计——以“制作活动日历”为例 [J]. 新课程, 2025, (11): 109-112.

本文系2024年自治区“以校为本”小课题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小学低段数学跨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证研究》(立项编号:XKT—240802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