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血糖监测你做对了吗?糖友必知的日常操作要点与常见误区

作者

秦莹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仪就像“身体的天气预报”,测得准才能防得早。然而,很多糖友每天扎一针,却常常忽略细节:没洗手就测、老扎同一根手指、试纸过期仍在用、测完数字随手一扔……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却可能让血糖值“失真”,导致饮食、用药甚至运动计划全被打乱。本篇科普,我们就从最常被忽视的四个环节出发,手把手教你把血糖监测做“对”,让每一次扎针都为健康加分。

1. 先洗手再扎针:别让“假血糖”骗了你

在测量血糖之前,一定要先洗手,这样做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假高低”的情况。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养成了不太好的习惯,他们往往会选择直接在厨房里,或者是在吃完水果之后顺手进行扎针测血糖的操作。然而,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此时手上可能残留着糖分、油脂或者是酒精等物质,这些残留物会把试纸给“污染”了,进而导致最终的读数可能偏高或者偏低,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身体内部真实的血糖水平。

正确的操作方法应该是这样的:首先,要使用温水和肥皂对双手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清洗,在清洗完毕之后还要用干净的毛巾将手擦干,特别是在清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指尖的缝隙处都仔细洗干净,不能留下任何的残留物。另外,如果刚刚使用了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液来洗手的话,那么就需要耐心等待30 秒以上的时间,确保酒精完全挥发之后再进行采血操作。只有按照这样的正确步骤来进行,才能够保证所测得的血糖值是真实可靠的,是能够准确反映体内血糖水平的,而不是受到“指尖残留”物质影响后的不准确数值。

有些糖友觉得“用酒精棉片擦一下就行”,但酒精未干时采血,会刺激皮肤产生疼痛感,还可能导致血液样本中的水分被酒精带走,影响检测准确性。另外,洗手后若未彻底擦干,指尖残留的水分会稀释血液,同样会让测量结果出现偏差。建议洗手后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确保指尖干燥无水分残留,再进行采血操作,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血糖检测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2. 指尖九宫格轮班:告别硬结与疼痛

轮换采血部位,给指尖“放假”,长期在同一根手指、同一个点位反复扎针,会导致皮肤角质增厚、形成硬结,既增加痛感又影响血滴质量。建议按“从大拇指到小拇指、从指腹两侧到中央”的九宫格顺序,每天换一个点位,左右手交替;采血深度以 2.5mm 左右为宜,轻压指根即可形成饱满血滴,既减轻疼痛,也避免组织液混入造成假性低血糖。

此外,每次采血时尽量避开指尖中央的敏感区域,选择指腹两侧的位置,这里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疼痛感会明显减轻。同时,采血前可以轻轻揉搓手指10-20 秒,促进血液循环,让血滴更容易形成,减少重复挤压带来的组织液渗出。若发现某个手指出现轻微硬结,应暂停在该手指采血,待皮肤完全恢复后再轮换回来,通过科学的部位轮换,既能保护指尖皮肤,又能确保每次采血的准确性和舒适度。

3. 试纸也要“保鲜”:过期受潮误差大

试纸与仪器需要做到“门当户对”,切勿让过期的耗材成为检测血糖过程中的绊脚石。当我们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监测时,试纸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测量结果。通常情况下,试纸在开封之后其有效期仅仅只有 3 到 6 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没有妥善保存,例如试纸遭遇潮湿环境或者处于高温状态之下,那么试纸当中的酶活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样一来就会致使测量得出的读数比实际值要低。另外,如果使用的试纸条码与血糖仪不相匹配的话,那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哪怕是很小的条码差异也会带来极大的测量误差。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当在试纸瓶身上明确地标注出开封日期,这样就能够随时掌握试纸是否还在有效期内。而且,试纸的存放环境也有讲究,必须将其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每次取用试纸的时候要做到随取随盖,防止试纸受潮或者受到污染。

与此同时,在每一次更换新的试纸批号的时候,不能直接就拿来使用,而是应该先使用随瓶配备的质控液来校准血糖仪,只有在校准后确认血糖仪的误差范围在 ± 15% 以内,才能够安心地使用这个批次的试纸来进行血糖检测,从而确保所得到的血糖数值是准确可靠的。

采血时还要注意避免用手直接触摸试纸吸血区,手上的汗液、油脂可能污染试纸反应区,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另外,从冰箱取出的试纸不能立即使用,需在室温下放置 30 分钟左右,让试纸恢复到常温状态,否则温度差异也会干扰酶的活性,导致血糖测量值出现偏差。

4. 记录“四点一段”:让血糖数据会说话

记录“四点一段”,别让数据躺在仪里睡大觉,很多糖友测完血糖只看一眼数值,既不记录也不复盘,医生问诊时一问三不知。建议每天固定测量空腹、三餐后2 小时及睡前五个时段,并在手机 App 或纸质表格中记录“时间- 血糖-饮食 - 运动 - 用药”五个维度,形成“四点一段”完整曲线。连续 7 天即可发现饮食升糖“刺客”或运动降糖“拐点”,为医生精准调药、营养师个性配餐提供硬核依据。

比如某患者连续记录发现早餐后血糖持续偏高,结合饮食记录发现是常吃的油条豆浆组合升糖较快,调整为燕麦粥配鸡蛋后,餐后血糖明显改善;还有糖友通过记录发现傍晚运动 30 分钟后血糖下降显著,便将运动时间固定在晚餐前,有效避免了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此外,遇到血糖异常波动时,详细的记录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是药物剂量问题、饮食结构不合理还是运动强度不当,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方案,让每一次血糖监测都成为控糖路上的“导航灯”。

在记录过程中,还需特别标注特殊情况,比如当天是否熬夜、情绪是否剧烈波动、有无感冒等应激状态,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血糖产生影响。将每日记录的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用折线图或曲线图可视化后,血糖的变化趋势会更加直观。当数据积累到一定量时,不仅能看到单日的血糖波动,还能分析出每周、每月的整体控制情况,比如工作日与周末的血糖差异,或者不同季节的血糖变化规律。这样系统的记录方式,让原本零散的血糖数值变成了有价值的健康档案,真正实现了从“盲目测糖”到“智慧控糖”的转变,帮助糖友们更主动地管理自身健康,而不是被动等待血糖出现问题后才寻求解决办法。

结语:

血糖监测不是简单的“扎- 看- 忘”,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方法的长期陪伴。只要记住“先洗手、勤换点、用新纸、做记录”这四步,就能把最平凡的一滴血变成最可靠的健康指南。愿每一位糖友都能通过科学监测,稳住血糖、减少并发症,把生活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