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英语“哑巴英语”现象的成因及口语表达训练策略
任慧明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胡集镇第二初级中学
一、“哑巴英语”现象的成因分析
“哑巴英语”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教学目标、课堂模式、学生心理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一)教学目标偏向应试,口语训练被边缘化
初中英语教学长期受应试导向影响,考试中读写占比高,口语多为“隐性要求”。多数课堂以知识点讲解、习题训练为主,口语练习时间被压缩——甚至部分课堂仅在“课文朗读”环节涉及口语,且缺乏真实交流场景设计。这种“重应试、轻应用”的模式,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口语训练的机会。
(二)学生心理障碍:害怕犯错与“面子焦虑”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较强,在口语表达中易产生心理负担。一方面,担心发音不准、语法错误被同学嘲笑;另一方面,因缺乏口语练习经验,对“开口”有天然的抵触感。尤其在大班额课堂中,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易因“怕出错”而选择沉默,形成“越不敢说,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
(三)语言环境缺失:缺乏真实交流场景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真实交流场景的缺失是口语能力难以提升的关键。课堂外,学生几乎没有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课堂内,多数口语练习也停留在“机械跟读”“句型套用”层面,缺乏贴近生活的话题(如“周末计划”“兴趣爱好”)和互动场景(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脱离实际的训练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口语的“实用性”,自然难以激发表达欲。
二、口语表达训练的具体策略
针对上述成因,口语训练需从“降低心理门槛”“创设交流场景”“优化评价方式”三个核心方向入手,结合初中生特点设计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一)重构课堂模式,增加“低压力”口语机会
1. “碎片化”日常表达训练
利用课堂前5 分钟设计“微话题”交流,如“用1 句话描述今天的天气”“说说你最喜欢的一门课”。话题简单且贴近生活,要求学生用2-3 个基础句型表达,不纠结语法和发音,重点是“敢开口”。教师可先示范,再鼓励学生轮流发言,逐步消除“开口恐惧”。
2. 小组合作:让“小圈子”成为练习场
将班级分成4-6 人小组,设计“任务型”口语活动。例如,在学习“购物”相关单元时,让小组内扮演“店员”和“顾客”,用课文中的核心句型(如“Howmuch is it?“”I’ll take it.”)完成对话。小组内成员熟悉度高,学生更愿意尝试表达;教师可巡视指导,重点纠正影响理解的错误,避免过度挑剔细节打击积极性。
(二)创设真实场景,让口语训练“有用又
1. 结合生活设计“沉浸式”话题
口语训练需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说英语能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节日”单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春节”,并模拟对话;在“校园生活”主题中,设计“给新生介绍学校食堂”的情景,鼓励学生结合真实体验表达。真实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也让口语训练更有意义。
2. 利用多媒体资源搭建“虚拟场景”
借助短视频、动画等资源创设语境。例如,播放 1 分钟英语动画片段(如《小猪佩奇》简易版),让学生模仿角色语气复述台词;或截取生活类英语短视频(如“国外中学生的一天”),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多媒体资源能降低理解难度,同时让口语训练更生动。
(三)优化评价方式,用“鼓励”替代“纠错”
1. “过程性评价”替代“结果评判”
对口语的评价不局限于“说得对不对”,更关注“有没有进步”。例如,记录学生每学期的口语表现:从“不敢开口”到“能说1 句话”,从“语法错误多”到“能完整表达观点”,通过对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增强信心。
2. “正向反馈”为主,纠错“有技巧”
学生表达时,教师先肯定优点(如“这个句型用得很准确”“发音比上次清晰多了”),再委婉纠正关键错误(如“如果把‘He like’改成‘He likes’,就更棒了”)。避免在公开场合反复指出错误,可课后单独沟通,保护学生的“表达热情”。
三、结论
“哑巴英语”现象的本质是“缺乏表达机会”和“害怕表达”的双重困境。初中英语教学需打破应试导向的局限,通过“低压力”的课堂训练、真实的交流场景创设,以及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口语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助力英语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自信——这正是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调整策略,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只要让学生感受到“说英语是一件轻松且有用的事”,“哑巴英语”的困境自然会逐步破解。我们的生活。